意思解释
过北塘道中(四首)
原文展示:
若欲看春春色稀,
乱后何处有芳菲。
晚莺啼歇野寂寂,
双树溪边人独归。
白话文翻译:
如果想要欣赏春天的景色,春色已然稀少;
在纷乱之后,哪里还能再见到花香四溢?
傍晚的黄莺啼唱已停,四野显得寂静无声;
只有两棵树旁的小溪边,独自归来的人影。
注释:
- 春春:指春天的景色。
- 芳菲:指花香和繁盛的花卉。
- 晚莺:傍晚时分的黄莺,象征春天的鸟鸣。
- 啼歇:叫声停止,意指鸟儿不再鸣叫。
- 独归:一个人慢慢回家的情景,传达孤独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春色稀”和“芳菲”反映了春天的短暂和逝去,暗含对美好事物的惋惜。古代诗人常常以春天象征青春与生命的美好,春色的稀少则加重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字景仁,明代诗人,因才华横溢而闻名,工于诗文,尤其擅长五言诗。他的作品多以自然、人生哲理为题材,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天,可能是高启在北塘游历时的所感所思。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但在诗中却透出一丝惆怅,这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开头的两句“若欲看春春色稀,乱后何处有芳菲”,直接指出了春天的景色在经历了某种纷乱之后,已经不再如昔日般美丽和繁盛。这里的“乱”可以理解为世事的纷扰,象征诗人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挫折和苦闷。接下来的两句“晚莺啼歇野寂寂,双树溪边人独归”,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黄莺的鸣叫停止使得整个大自然显得格外寂静,而溪边独自归来的人则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思索。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结合了春天的美丽与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若欲看春春色稀:意指如果想要观赏春天的美景,实际上春色已经稀少。
- 乱后何处有芳菲:经历了纷乱之后,哪里还能找到那满园的花香?
- 晚莺啼歇野寂寂:傍晚时分,黄莺的鸣叫声已歇,四野显得异常寂静。
- 双树溪边人独归:在两棵树旁的小溪边,只有一个人孤独地归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晚莺啼歇”和“野寂寂”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黄莺的鸣叫拟人化,赋予自然以生命感,使得诗意更为生动。
- 象征:春天象征着生命的旺盛,而春色的稀少则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怀念和对孤独的思考,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色:象征生命与希望,代表着美好与繁荣。
- 芳菲:象征美丽和生机,反映生命的绚烂。
- 晚莺:象征春天的结束,传递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
- 双树:象征孤独,树木的静默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春色”指的是什么?
A) 夏天的炎热
B) 春天的美丽景色
C) 秋天的丰收
D) 冬天的寒冷 -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愤怒
C) 孤独与惆怅
D) 兴奋 -
“双树溪边人独归”中,“独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热闹
B) 忧伤与孤独
C) 归属感
D) 无忧无虑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忧虑。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色,传达孤独的心境。
诗词对比:
高启的《过北塘道中》与李白的《庐山谣》,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但高启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而李白则展现了一种洒脱的态度和壮阔的自然美。两者的风格和情感基调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