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二 六月十三夜即事》
时间: 2025-01-06 12:34: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上灯沈,酒空人醉,欢愁到此浑无计。
屏山一角掩珠帏,枕前依约金钗坠。
夜自清凉,漏还迢递,重帘不卷花都睡。
者时红袖尚殷勤,心情算有安排地。
白话文翻译:
月光照耀,灯光渐暗,酒杯空了,人也醉了,欢愁在此时此刻无计可施。
屏风的一角掩映着珠帷,枕边隐约可见金钗在坠落。
夜色清凉,时间流逝缓慢,重重的帘子不愿揭开,花儿都在沉睡。
此时红袖的女子依旧殷勤,心情看来是有些安排的。
注释:
字词注释:
- 月上灯沈:月亮升起,灯光暗淡。
- 酒空人醉:酒杯空了,人已醉倒。
- 欢愁到此浑无计:面对欢愁,自己无计可施。
- 屏山:指屏风的山形,形容屏风的姿态。
- 珠帏:珠帘,装饰用的帷幕。
- 金钗:发饰,通常用金属制成。
- 漏还迢递:指时间的流逝,漏壶的滴水声。
- 重帘不卷花都睡:指重重的帘子未卷起,花儿都在沉睡中。
典故解析:
本诗中未涉及特别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和情绪,传达出一种孤独和醉意的感受,常见于古代文人对夜晚的抒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克文,清代诗人,生平不详,留下多首诗作。他的诗风以清新秀丽著称,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情感的深刻体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可能正值酒醉之际,感受到一种孤独的欢愁,借以抒发内心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诗歌鉴赏:
《踏莎行 其二 六月十三夜即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夜景描写诗。诗中通过月光、灯光、酒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孤独的氛围。开篇的“月上灯沈”不仅描绘了夜晚的景色,也暗示了人内心的沉重与迷茫。随着酒意的上升,心中的欢愁却无处发泄,诗人以“欢愁到此浑无计”表达了对生活无奈的感叹。
接下来的“屏山一角掩珠帏”,则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更细腻的描写,珠帷的掩映仿佛暗示着一种隐秘的情感,金钗的坠落则又增添了一丝柔美与哀愁。夜晚的清凉与时间的缓慢,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加宁静而又深邃,重帘不卷,花都沉睡,进一步强化了那种孤独与静谧的感觉。
最后一句“者时红袖尚殷勤,心情算有安排地”,透出一丝温情与希望,尽管独自一人,红袖的殷勤却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暖,心中似乎对未来有了一点安排。这种情感的变化,使得整首诗在孤独与温馨之间取得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上灯沈,酒空人醉: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月亮升起,灯光渐暗,酒杯空了,人已醉。
- 欢愁到此浑无计:表达诗人面对欢愁的无奈与无计可施。
- 屏山一角掩珠帏:细腻地描绘了环境,屏风角落隐藏着珠帘,形成一种隐秘的感觉。
- 枕前依约金钗坠:金钗的坠落增添了夜晚的柔美和诗人的情感沉重。
- 夜自清凉,漏还迢递:夜晚清凉,时间流逝缓慢,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重帘不卷花都睡:重重的帘子未卷起,暗示着一种孤寂与沉睡。
- 者时红袖尚殷勤:红袖的女子仍然殷勤,带来一丝温暖。
- 心情算有安排地:尽管孤独,内心似乎对未来有所期待。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孤独,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意象:月、灯、酒、屏风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丰富的夜晚氛围。
- 拟人:将时间的流逝比作“漏还迢递”,赋予时间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场景与内心的感受,展现了孤独与温情交织的情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内心深处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宁静与思索。
- 灯光:象征温暖与孤独的对比。
- 酒:象征放纵与迷茫。
- 屏风与珠帏:象征隐秘与柔美的感情。
- 金钗:象征女性的美丽与柔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月上灯沈”描述的是哪个时刻?
A. 清晨
B. 黄昏
C. 夜晚
D. 正午 -
诗中提到“红袖尚殷勤”,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孤独
B. 温暖
C. 忧伤
D. 痛苦 -
下列哪个意象在诗中没有出现?
A. 酒
B. 月亮
C. 太阳
D. 花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但更多表现在情感的细腻与内心的挣扎,而袁克文的《踏莎行》则通过环境的描写展现了情感的复杂性。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清照与袁克文的诗歌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