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 绿阴和滋伯》
时间: 2024-09-19 20:52: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重窗网,认碧玻璃纸,三面屏障。
不是梧桐,便是芭蕉,红亭半角都让。
断无人处帘垂地,便几点疏疏雨响。
有隔花架上,鹦哥恰好,翠毛新长。
最忆沙堤里外,断桥四五月,湖水新涨。
密密层层,几个湾头,暗里只通双桨。
伤春杜牧来何暮,已赢得天涯惆怅,
看夕阳山外青山,又费一番浓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江南水乡景象,诗人透过窗户看到窗外的景色,虽然被窗网和屏障遮挡,但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清幽。窗外的树木不是梧桐就是芭蕉,红色的亭子在角落里静静地伫立。无人居住的地方,窗帘垂落,偶尔几声雨滴声响起。花架旁,鹦鹉正好在那儿,翠绿色的羽毛刚刚长出。最令人怀念的是沙堤的两侧,断桥在四五月的交替中,湖水也渐渐上涨。水面上波光粼粼,湾头密布,暗流中只听见小船划水的声音。伤春的杜牧为何这么晚才来,已经在天涯海角留下一丝惆怅的情思。看着夕阳西下,青山在远处映衬,心中又涌起一阵浓浓的思念。
注释:
- 碧玻璃纸:指一种色彩清澈的纸,像青绿色的玻璃,形容窗户的材质。
- 红亭:红色的亭子,常见于园林建筑中,增添了诗意的色彩。
- 疏疏雨响:几声稀疏的雨声,传达出宁静的氛围。
- 鹦哥:鹦鹉,常象征着灵性与生机。
- 沙堤:沙洲的堤岸,描绘出水边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庆熹,清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诗人游历江南时,受到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的启发,表达了对春天的思念和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疏影 绿阴和滋伯》是一首描写春日江南景色的诗,诗人在窗前观察外面的世界,透过窗网,看到的景象不仅是自然的美丽,还有对往昔的深切思念。诗中的意象极为丰富,窗网、屏障、雨声、鹦哥,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静谧的画面。尤其是“最忆沙堤里外,断桥四五月,湖水新涨”,通过对沙堤、断桥的描写,诗人勾勒出江南水乡的细腻与柔美,展现了春水上涨的景象。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用“伤春杜牧来何暮”来引入对春天的伤感,杜牧作为古代著名的诗人,其“伤春”之情自有其历史文化背景,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是对现实的感慨。同时,夕阳西下的意象,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浓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深深感慨。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由静转动,描绘出一幅动人的春日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重窗网,认碧玻璃纸,三面屏障。
- 诗人在窗前,通过窗网观察外面的世界,窗户的材质清透,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
-
不是梧桐,便是芭蕉,红亭半角都让。
- 描述窗外的植物,增添了生动的色彩和层次感。
-
断无人处帘垂地,便几点疏疏雨响。
- 在无人之处,窗帘垂落,只有几声雨滴,营造出孤寂的气氛。
-
有隔花架上,鹦哥恰好,翠毛新长。
- 花架上出现鹦鹉,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生机。
-
最忆沙堤里外,断桥四五月,湖水新涨。
- 诗人怀念沙堤的景象,细致描绘湖水上涨的景色。
-
密密层层,几个湾头,暗里只通双桨。
- 描绘水面层层涟漪,暗示水上活动的船只。
-
伤春杜牧来何暮,已赢得天涯惆怅。
- 引用杜牧的伤春情绪,感慨时光已逝,留下惆怅。
-
看夕阳山外青山,又费一番浓想。
- 夕阳映衬青山,诗人心中又生出浓厚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碧玻璃纸”形容窗户,增强了视觉效果。
- 拟人:雨声“响”,仿佛在与人对话,增添了情感的传递。
- 对仗:如“一重窗网”与“三面屏障”,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江南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过往的深切怀念,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窗网:象征着隔绝与观察。
- 鹦哥:代表生机与活力。
- 沙堤与断桥:象征着江南水乡的特征与诗人的思念。
- 夕阳:常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加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植物有哪些? a. 梧桐
b. 芭蕉
c. 玫瑰
d. 柳树 -
“伤春杜牧来何暮”中提到的杜牧,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愤怒
d. 疲惫 -
诗中提到的“红亭”主要是指什么? a. 红色的亭子
b. 红色的花
c. 红色的衣服
d. 红色的灯笼
答案:
- a,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疏影 绿阴和滋伯》都描绘了江南的水乡风光,但前者更注重夜晚的宁静与月光的映衬,而后者则表现出春日的生机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江南水乡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