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一 灯前花影》

时间: 2025-01-19 23:33:17

醒写精神醉写容。

柔枝无力倚帘栊。

衬将皓月分肥瘦,笼得轻烟别淡浓。

青镜畔,碧纱中。

兰膏烧彻转玲珑。

欲教移入罗帏里,好把红缸照院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其一 灯前花影

醒写精神醉写容。
柔枝无力倚帘栊。
衬将皓月分肥瘦,
笼得轻烟别淡浓。
青镜畔,碧纱中。
兰膏烧彻转玲珑。
欲教移入罗帏里,
好把红缸照院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灯下花影摇曳的情景。诗人用清醒的笔触描写精神的状态,醉意的容颜。柔软的花枝无力地靠在帘子上,月光照耀下的花影,分明表现出花的丰腴与瘦弱。轻烟缭绕,似乎在描绘淡淡的忧愁。青色的镜子旁、碧色的纱帐中,兰香的膏油烧得透彻玲珑,想要把这些美好移入帏帐里,最好能将红色的缸子映照在院子的东边。

注释:

  • 醒写:清醒地描写。
  • 醉写:醉意朦胧的描写。
  • :衬托、映衬。
  • 皓月:明亮的月光。
  • 兰膏:用兰花制作的香膏。
  • 罗帏:用细纱制成的帷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皓月”与“兰膏”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月亮和兰花的欣赏,月亮常常象征着清幽和高洁,而兰花则是文人所喜爱的花卉,象征着高雅与品位。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元恺,清代诗人,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具细腻的抒情风格,常常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下,文人生活常常与自然、花草相伴,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通过独特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灯前的静谧时光。开篇以“醒写精神醉写容”引入,强调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关注。接下来,诗人描绘了柔枝倚帘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柔美的结合。月光下的花影分明且柔和,仿佛在诉说花儿的故事。诗人巧妙地将轻烟与花影结合,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惆怅。

后半部分的描写则更为细腻,青镜畔和碧纱中,兰膏的烧透反映出诗人对香气的敏感,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想要将这些美好移入罗帏,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梦幻的氛围,诗人通过红缸的影像,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情感细腻而深邃,展现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醒写精神醉写容”:强调诗人对内心与外表的双重关注。
    • “柔枝无力倚帘栊”:描绘了花的柔美与脆弱,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气氛。
    • “衬将皓月分肥瘦”:月光的映衬使得花的形态更加分明,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 “笼得轻烟别淡浓”:轻烟的流动象征着情感的变化,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青镜畔,碧纱中”:青镜和碧纱的意象营造了一个梦幻的空间。
    • “兰膏烧彻转玲珑”:兰香的细腻与玲珑的美感交织。
    • “欲教移入罗帏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好把红缸照院东”:红缸的亮色与院子的静谧形成对比,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影比作生活的象征,展现其细腻与脆弱。
    • 拟人:柔枝无力地倚靠,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青镜畔,碧纱中”,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花影和生活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生命的脆弱。

意象分析:

  • 灯前:象征着温暖与宁静的环境,营造出思考与反省的氛围。
  • 花影:代表着脆弱而美丽的事物,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 皓月:象征着清纯和高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追求。
  • 轻烟:象征着情感的变化与流动,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醒写精神醉写容”意指: A. 只描写醉意
    B. 只描写清醒
    C. 同时描写清醒与醉意
    D. 无关紧要

  2. “青镜畔,碧纱中”中的“青镜”指的是: A. 镜子
    B. 绿色的物体
    C. 青色的水面
    D. 青色的纱帐

  3.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忧伤
    C. 愤怒
    D. 中立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董元恺的细腻描绘与李白的豪放,前者更注重内心感受,后者则倾向于豪放的气势。董元恺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细节的把握,而李白则以强烈的个性和情感而著称。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