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

时间: 2024-12-29 19:22:01

乱后惟忧死,无心问岁华。

故园依草莽,今日见梅花。

闽俗尝三饭,僧房但一茶。

海濒犹未稳,更拟访仙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后惟忧死,无心问岁华。
故园依草莽,今日见梅花。
闽俗尝三饭,僧房但一茶。
海濒犹未稳,更拟访仙槎。

白话文翻译:

在乱世之后我只担忧死亡,
无心去问如今的岁月如何。
故乡仍然是一片荒草,
今天看到梅花绽放。
闽地的习俗是三餐饭,
和尚的房间只有一壶茶。
海边的处境仍然不稳,
我打算再去访求仙人。

注释:

  • 乱后:指经历战争或动乱之后。
  • 忧死:忧虑生死,表达对生命的忧虑。
  • 岁华:岁月和时光。
  • 故园:指自己出生或成长的地方。
  • 草莽:比喻荒凉的地方。
  • 梅花:象征坚韧不拔和高洁的品格。
  • 闽俗:指福建地方的风俗。
  • 三饭:习俗中每餐吃三碗饭。
  • 僧房:和尚的居所。
  • 仙槎:传说中的仙人乘坐的小船。

典故解析:

  • 梅花:常被视为坚韧和高洁的象征,尤其在寒冷的冬季依然绽放,寓意不屈的精神。
  • 海濒犹未稳:可以理解为生存环境的动荡和不安,可能暗指社会动乱的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南宋诗人,生于乱世,经历了许多动荡不安的时期。他的诗作往往反映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动乱之后,作者心中充满忧虑与思考。在经历了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死的思索后,诗人以梅花为引子,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杖藜》是一首深具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绘,隐喻出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开头的“乱后惟忧死”,直白地表述了经历动乱后的生存焦虑,反映出诗人对生死的深刻关注。接着“无心问岁华”,则显露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不屑。

“故园依草莽,今日见梅花”一句,诗人通过对故乡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虽然故园已是一片荒凉,但梅花的出现又带来了一丝希望和生机,象征着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后面的“闽俗尝三饭,僧房但一茶”则透露出对生活简单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薄态度,传递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哲学。

最后一句“海濒犹未稳,更拟访仙槎”,表达了诗人尽管面临不安的社会环境,仍然希望能够寻求一种超脱的境界,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语言简约却意蕴深厚,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故乡、未来等多重主题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乱后惟忧死:经历动荡后,诗人唯有对生死感到忧虑。
  2. 无心问岁华:对时间的流逝毫无关注,表现出一种内心的绝望。
  3. 故园依草莽:故乡依然荒凉,表明环境的变化与个人的失落。
  4. 今日见梅花:在此荒凉中,梅花的出现象征着希望与坚韧。
  5. 闽俗尝三饭:反映闽地的饮食习俗,表现一种生活的简单。
  6. 僧房但一茶:和尚的生活简朴,表现出对物质的超脱。
  7. 海濒犹未稳:海边的环境依然动荡不安,暗示社会的不稳定。
  8. 更拟访仙槎:想要寻求超脱的理想,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梅花的形象比喻坚韧与希望。
  • 对仗:如“故园依草莽,今日见梅花”形成对比,表现内心的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诗人对于生死、故乡和理想生活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一种对生命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希望,寓意逆境中的生机。
  • 故园:怀念与失落,承载着个人情感的归属。
  • :象征广阔与变换,暗示不安定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子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故园依草莽,今日见梅花”中梅花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坚韧
    • C. 消逝
    • D. 喜悦
  3. 诗中提到的“僧房但一茶”暗示了什么?

    • A. 物质生活的丰富
    • B. 物质生活的简单
    • C. 生活的奢华
    • D. 寺庙的繁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但更多体现了豪放与洒脱的情感,与刘子翚的沉思与忧虑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梅花与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