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回,按骁骑于城北原,时有吐番出没大渡》
时间: 2025-01-17 09:27: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云回,按骁骑于城北原,时有吐番出没大渡
古道风沙卷夕霏,小江烟浪皱春漪。天于麦垄犹悭雪,人向梅梢大欠诗。顿辔青骊飞脱兔,离弦白羽啸寒鸱。牙门列校俱剽锐,檄与河边秃发知。
白话文翻译
在海云的回旋中,我指挥着骁勇的骑兵在城北的原野,时常见到吐蕃的军队在大渡河上出没。古老的道路上,风沙卷起了傍晚的云霭,小江的烟浪如春水般轻轻波动。天上在麦垄上还渴望着雪,人间却在梅树的枝头上愁苦未能吟诗。突然勒住马缰,青色的骏马如同飞脱的兔子,离弦的箭如白色的羽毛在寒鸱的天空中呼啸而过。牙门前列队的士兵个个剽悍锐利,发出的檄文传到河边的秃头士兵耳中。
注释
- 海云:指海边的云彩,象征辽阔的视野和无尽的思绪。
- 骁骑:勇猛的骑兵,表现出战士的英勇和气魄。
- 吐番:指吐蕃,即古代西藏的一个部落,暗示边疆的复杂局势。
- 麦垄:指麦田中的行垄,映衬农村的生活。
- 梅梢:梅树的嫩枝,常用于象征孤独的诗人心境。
- 顿辔:勒住马缰,表示暂停或思考。
- 青骊:一种颜色的马,象征骏马和速度。
- 寒鸱:寒鸦,意象凶猛和寒冷,增加了诗的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仲美,号石湖,浙江嘉兴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擅长山水诗和咏史诗。其作品常以细腻的观察和清新的语言著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范成大后期,正值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威胁,社会动荡不安。诗中表现了对边疆战士的关注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本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对自然和战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乡土的热爱和对战乱的无奈。开头的“古道风沙卷夕霏”,展现了一幅动人的边疆景象,风沙的卷起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无情的时光。接着“小江烟浪皱春漪”,则将视角转向了春天的柔和与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诗中“顿辔青骊飞脱兔,离弦白羽啸寒鸱”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骑兵的矫健和战斗的激烈,体现了战争场景的紧迫感。末尾“牙门列校俱剽锐,檄与河边秃发知”则揭示了边疆防务的严峻,突显出边塞士兵的英勇和对敌报国的决心。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有对边疆战士的敬意,同时流露出对战乱的深切忧虑,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未来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云回,按骁骑于城北原:描绘骑兵在边疆的景象,展示出诗人对英雄的崇敬。
- 时有吐番出没大渡:提到吐蕃的出现,暗示战争的紧迫。
- 古道风沙卷夕霏:描写边塞的风沙,形成一种苍凉的氛围。
- 小江烟浪皱春漪:表现春天的柔美,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天于麦垄犹悭雪:象征对丰收和美好事物的向往。
- 人向梅梢大欠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思。
- 顿辔青骊飞脱兔:形象地描绘出骑兵的迅速与果决。
- 离弦白羽啸寒鸱:表现出箭矢飞射的紧迫感,增强了战争的氛围。
- 牙门列校俱剽锐,檄与河边秃发知:强调边防士兵的英勇与对敌的警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离弦白羽”,形象地描绘出箭矢飞出的情景。
- 拟人:如“天于麦垄犹悭雪”,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敏感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敬意与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道:象征历史的悠久和沧桑。
- 风沙:代表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战争的残酷。
- 小江:象征生命的温柔与宁静。
- 梅梢:代表孤独的诗人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骁骑”指的是什么? A. 勇猛的骑兵
B. 慢步而行的马
C. 受伤的士兵 -
“顿辔青骊飞脱兔”中的“青骊”指的是? A. 一种颜色的马
B. 一种鱼
C. 一种花 -
诗人对“吐番”的描绘暗示了什么? A. 和平的生活
B. 战争的威胁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豪情壮志的追求。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边塞风光与人生哲理。
诗词对比
- 范成大与王维: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融入自然与人生哲思,但范成大的作品更具战斗和历史的厚重感,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展示宁静的山水之美。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范成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