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停针 十六日还上海,登碧双栖楼,月色皎洁,与贞白咏于湖念奴娇,慨然有作》
时间: 2025-01-01 16:23: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绣停针
十六日还上海,登碧双栖楼,
月色皎洁,与贞白咏于湖念奴娇,
慨然有作。
澹暮景,望四野烟收,皓魄初上。
檐瓦参差,楼观万家,并入玉壶冰盎。
素波摇荡。似画楫中流相傍。
凭阑酌酒高阁,未输洞庭奇况。
千年事惝慌。不道我历历,见伊神王。
汗漫骑鲸,东海壮游,回首已成长往。
未须愁肠。幸俊侣登临无恙。
夜深归卧,月华更穿屏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十六日返回上海后,在一座叫“双栖楼”的高楼上所看到的景色。月光皎洁,诗人与友人贞白在湖边吟唱《念奴娇》,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黄昏时分,四周的烟雾逐渐消散,明亮的月亮初升。屋檐错落有致,楼宇尽收眼底,仿佛与玉壶冰盎融为一体。湖面波光粼粼,像画中的船只在流动。诗人把酒凭栏,心中感慨,觉得这儿的美景丝毫不逊色于洞庭湖的壮丽。千年的历史使人惆怅,但他却清晰地看到了那位神王的景象。骑鲸而行,畅游东海,回头看去已是身世沧桑。无需为愁苦而忧心,幸好与友人一起登高无恙。夜深了,归卧之时,月光透过屏风洒在床前。
注释
- 十六日:指农历十六日,诗人此时回到上海。
- 碧双栖楼:指一座名为“双栖”的高楼,意指双栖之鸟,寓意美好。
- 皓魄:指明亮的月亮。
- 素波:白色的波浪,形容湖面的清澈和宁静。
- 洞庭奇况:指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 汗漫骑鲸:形容诗人如同骑着鲸鱼在东海中畅游,豪放自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东,清代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流畅,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诗人返回家乡之际,表达了对故乡美好风景的赞美与思考,体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写景上细腻入微,展现了诗人眼中的江南水乡美景。首联以“十六日还上海,登碧双栖楼”点出时间与地点,营造出一种归属感。接着,诗人描绘了黄昏的宁静与月色的皎洁,为整首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素波摇荡,似画楫中流相傍”,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示了湖面的波光与船只的和谐,令人如临其境。
诗中“凭阑酌酒高阁,未输洞庭奇况”更是流露出诗人对美景的陶醉与享受,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美好事物的珍视。之后,诗人将视线转向历史与自我,感慨千年事变,抒发对神秘的神王的向往与思考。最后,诗人以“未须愁肠”结束,虽感人生变迁,但仍心怀坦荡,与友人共度良宵,体现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六日还上海:明确时间,表明作者的归来。
- 登碧双栖楼:登高望远,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月色皎洁:描写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 与贞白咏于湖念奴娇:与友人吟唱,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 澹暮景,望四野烟收:黄昏的景色,展现出一种恬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画楫中流相傍”,形象地描绘出湖面的美丽。
- 对仗:如“檐瓦参差,楼观万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景物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美丽风景的赞美与对人生的思考,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着宁静与思考,代表着美好与希望。
- 湖水:象征着柔和与包容,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 高楼:象征着超脱与向往,体现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楼名字是什么?
- A. 碧双栖楼
- B. 玉壶冰盎
- C. 洞庭高阁
-
诗人在哪个时间返回上海?
- A. 十五日
- B. 十六日
- C. 十七日
-
诗人与谁吟唱《念奴娇》?
- A. 朋友
- B. 妻子
- C. 兄弟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同样描写壮丽景色与历史感。
- 《水调歌头》(苏轼):表达对月亮的赞美,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汪东的诗更注重景物的细腻刻画,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个体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