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学士何公挽词》

时间: 2025-01-19 16:51:24

盛际群多士,诸儒逊一贤。

名场魁淡墨,官簿到花砖。

地近行知政,天高不假年。

书生稽古力,何必尽台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盛际群多士,诸儒逊一贤。
名场魁淡墨,官簿到花砖。
地近行知政,天高不假年。
书生稽古力,何必尽台躔。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盛大的时代,士人众多,众多的儒生都在向一位贤人低头。
在名场上,书法的魁首只是淡墨一笔,而官员的名册则被装点得如同花砖。
地理位置接近,能行使政务,但天高之处却不看重年限。
书生们在古籍中钩沉考证,何必一味追求高官显位?


注释:

  • 盛际:盛大时期。
  • 群多士:众多士人。
  • 诸儒:众多儒生。
  • :谦让、低头。
  • :贤人、德才兼备的人。
  • 名场:著名的场所或场面。
  • 魁淡墨:书法的高手,只用淡墨书写。
  • 官簿:官员的名册,通常指官员的登记和任职记录。
  • 花砖:形容官员的名册华丽。
  • 行知政:行使政务、治理国家。
  • 天高不假年:位高者不看重年限,强调能力和才华。
  • 书生稽古力:书生们在古籍中考证、研究,努力学习。
  • 台躔:高位、显赫的职位。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提及了士人、儒生和贤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宋代对学术与官职的看法。古代士人重视德才,许多诗作中常常表达出对贤人的推崇。《论语》中提到“贤者之道”,也影响了后人对贤的定义和价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孟杰,号云溪,宋代诗人、词人、书法家。他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自然,且多关注社会和民生问题。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贤良之士的崇敬,并对社会现象有独特的见解。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范成大对当时士人群体的思考之中,意在表达人才的重要性与对贤人地位的认可,反映了他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学术的崇尚。


诗歌鉴赏:

《翰林学士何公挽词》是一首充满浓厚的人文关怀的诗作,范成大通过对士人和贤人的描绘,表现了对社会风气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盛际群多士,诸儒逊一贤”,使我们看到在众多士人中,真正有德才的人却是屈指可数的。这里不仅是在赞美贤人,更是在批评那些缺乏真正才华的人。

整首诗运用简练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文化氛围。第一句通过“盛际”与“群多士”的对比,突显出环境与人群的对立;而“名场魁淡墨”的描写则暗示了表面光鲜的背后,真正的才华却往往被忽视。这种对比让人深思,强调了才华与地位之间的无奈。

在诗的最后,范成大提到“书生稽古力,何必尽台躔”,这句话更是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许多求学者并不一定需要追求高官厚禄,真正重要的是学识的积累与道德的修养。此诗不仅是对何公的挽词,更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反思与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盛际群多士:在这个繁荣的时代,有很多士人。
  2. 诸儒逊一贤:众多的儒生都愿意向一位贤人学习和谦让。
  3. 名场魁淡墨:在名声显赫的场合中,书法高手也只用淡墨来书写。
  4. 官簿到花砖:官员的名册装饰得像华丽的砖石。
  5. 地近行知政:地理位置接近,可以参与政务。
  6. 天高不假年:身在高位的人不在乎年限。
  7. 书生稽古力:书生在古籍中认真考证、研究。
  8. 何必尽台躔:为何要一味追求高位显赫?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盛际群多士”对“诸儒逊一贤”,对比强烈,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官员的名册比作“花砖”,形象生动,传达了表面的华丽与内在的空虚。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贤人和真正才华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强调了学识与道德的重要性,呼唤一种更为真实的文化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士人:象征着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 贤人:代表着真正的智慧和德行。
  • 书生:象征着学术追求和理想。
  • 官簿:象征着社会地位和权力。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文化内涵,还富有象征意义,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及的“贤”指的是: A. 有才华的人
    B. 年龄大的官员
    C. 书法高手
    D. 富有的人

  2. “书生稽古力”意指: A. 书生们在考古
    B. 书生们的努力学习
    C. 书生们的官职
    D. 书生们的闲暇

  3. 诗中的“天高不假年”强调的是: A. 高位与年限无关
    B. 年龄越大越有权力
    C. 权力只属于年轻人
    D. 高官的年限很重要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 《春望》 by 杜甫

诗词对比:

《登高》 vs 《翰林学士何公挽词》
杜甫在《登高》中表达了身处困境的无奈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范成大的这首诗则更侧重于对贤人的尊重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两首诗虽然表达的情感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