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樵寄示旧作藤鼓行三章歌以和之》
时间: 2024-12-29 18:33: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偶樵寄示旧作藤鼓行三章歌以和之
苍梧羊石端州门,以藤为鼓吾所闻。
君于三鼓曾见一,作诗气压千人军。
明臣灭贼根株绝,更挽妖藤宝刀。
团团冒以黄牛皮,罚令司更赎前孽。
二百年来乱夷狄,腾腾击鼓鼓欲裂。
大臣鞶带曾三锡,辱国丧师不可说。
坐令米贼轻国宪,南纪滔滔日流血。
即今鼙鼓中原息,西北萑苻未诛灭。
安得拔钉褫牛皮,老藤十丈复联结。
皇灵感物变顽性,飞渡黔山斩萌蘖。
归来作颂镌其功,藤皮坚滑刀如风。
岐阳之石蛮溪铜,以比尔鼓将毋同。
云台马武山林雄,中兴汉代声隆隆。
谁知顺逆妖祥异,湖海犹忧伏莽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的战斗场景与社会动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与和平的渴望。诗中提到苍梧的羊石和端州的门,以藤为鼓,表达对古老文化的追溯。诗人提到曾经见过的三鼓,作诗的气势如同千军万马,揭示了士人的豪情。接着,诗中提到明臣消灭敌贼,挽回国家的希望,同时也反映出国家动荡的现状。诗中对大臣们的批评以及对米贼的控诉展现了社会的不公。最后,诗人期待能够重新团结力量,恢复失去的和平,强调了历史的重任和国家的未来。
注释:
- 苍梧:古地名,今广西南部。
- 羊石:可能指特定的地理标志。
- 藤鼓:用藤制成的鼓,象征古老的文化。
- 妖藤:比喻敌人或外族的侵扰。
- 米贼:指贼寇,象征社会动乱。
- 鼙鼓:古代战斗中使用的打击乐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施山,清代诗人,生于乱世,作品多反映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之际,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人在开头引用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随后转入对当代政治的批判,揭示了国家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通过对明臣和大臣的评价,诗人表达了对忠臣的赞美和对贪官的愤怒,展现了士人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诗中多次提到的“鼓”象征着战斗与奋起,隐喻着对抗外敌与恢复和平的迫切愿望。整首诗情感激昂,意象丰富,既有历史的沉重,也有对未来的渴望,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梧羊石:描述地理位置,暗示历史悠久。
- 君于三鼓:引出对古代诗作的赞美,表达豪情。
- 明臣灭贼:对忠臣的赞歌,强调保国的责任。
- 米贼轻国宪:控诉贼寇扰国,展现社会不公。
- 鼙鼓中原息: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藤鼓”比喻古老文化的力量。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夸张:用“千人军”夸大诗人的壮志。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与民族复兴的渴望,彰显了士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藤鼓:象征传统文化与历史。
- 米贼:代表社会动乱与不公。
- 鼙鼓:象征战斗与奋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偶樵寄示旧作藤鼓行三章歌以和之》的作者是谁?
- A. 施山
- B. 李白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米贼”指的是什么?
- A. 外敌
- B. 内部贼寇
- C. 自然灾害
- D. 经济问题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关注国家动乱与个人命运。
- 《静夜思》李白:表达士人的思乡情感与责任感。
诗词对比:
- 施山的《藤鼓行》与杜甫的《春望》,均反映出对国家的忧虑,但施山更侧重于对历史的追溯与文化的传承,而杜甫则更关注时局的沉重与个人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