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明时节已春深,
白发萧疏忽满簪。
萍梗一生孤客恨,
松楸千里故乡心。
浸花窗下分红影,
插柳檐前借绿阴。
幸有故人同笑语,
不妨沽酒共清吟。
白话文翻译:
在清明这个春深的时节,
白发已渐稀疏,满头白发像是插满了发簪。
我一生像浮萍一样,孤独地怀着对故乡的怨恨,
就像千里之外的松树和榆树一样,心中思念故乡。
窗下花影浸染成红色,
檐前柳条借着阴影的绿。
幸好有老朋友和我一起欢笑说话,
不妨喝酒吟诗,共同享受这个清明的时节。
注释:
-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春暖花开,适合扫墓祭祖。
- 白发萧疏:形容年纪已大,白发稀疏。
- 萍梗:浮萍的茎,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
- 孤客恨:孤独的旅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怨恨。
- 松楸:指松树和榆树,象征故乡的自然景观。
- 浸花窗下:窗下的花影被浸润,传达春天的气息。
- 插柳:清明时节插柳以寄托哀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清明》写于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正是祭祖扫墓的日子。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以及与友人共度清明的欢愉。
诗歌鉴赏:
这首《清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清明时节的独特情感。诗的开头,通过“清明时节已春深”引入了清明节的背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然而,接下来的“白发萧疏忽满簪”则直接转向了个人的感伤,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诗中“萍梗一生孤客恨”一联,显露出诗人如浮萍般漂泊的状态,表达了对故乡深切的怀念与孤独的感受。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诗人采用“浸花窗下分红影,插柳檐前借绿阴”来展现春日的美好,花与柳的意象相得益彰,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的氛围。而结尾部分“幸有故人同笑语,不妨沽酒共清吟”则转向了一种豁达的心态,尽管有忧愁与思念,但与老友共饮共吟的情景,给人一种温暖和慰藉。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同时又融入了春天的美好与友人的陪伴,形成了一个对比鲜明而又和谐统一的诗意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明时节已春深:清明节已到,春天已深,万物复苏。
- 白发萧疏忽满簪:年华已逝,白发渐生,显现出衰老的迹象。
- 萍梗一生孤客恨:我如浮萍般漂泊,心中充满对故乡的怨恨与惆怅。
- 松楸千里故乡心:隔着千里,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如松树榆树般深厚。
- 浸花窗下分红影:窗下的花影映照,象征春天的生机。
- 插柳檐前借绿阴:在屋檐前插柳,借其绿荫来寄托思念。
- 幸有故人同笑语:庆幸有老朋友相伴,共同欢笑。
- 不妨沽酒共清吟:不妨畅饮美酒,吟咏诗篇,共享清明佳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松楸千里故乡心”与“浸花窗下分红影”,形成工整的对仗。
- 比喻:将人生比作浮萍,表达孤独与无依的感觉。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如花、柳、松、楸传达情感,营造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清明节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以及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豁达态度。诗中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感伤,也有在春日中获得的温暖和慰藉,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明:象征祭祖与思念。
- 白发:代表年老与感伤。
- 萍梗:象征漂泊与孤独。
- 松楸:故乡的象征,承载情感。
- 花影:春天的生机,生动而美好。
- 柳阴:寄托思念,温柔而亲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清明时节已春深” 这句中,春深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已经很深了
- B. 冬天的结束
- C. 夏天的到来
-
“萍梗一生孤客恨”中的“孤客”指的是什么?
- A. 游子
- B. 老人
- C. 孩子
-
整首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伤感
- B. 快乐
- C. 忧愁与温暖的结合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忆江南》
诗词对比:
- 比较黄庚的《清明》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更多地体现出对国家的忧虑,而黄庚则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不同的视角。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观止》
- 《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