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地僻浑无车马喧,
禅房修饰称居女。
庄严固是由心造,
丹雘多应被眼满。
佛法不须身外觅,
世缘只作梦中看。
我来欲问无生话,
万面西江一吸乾。
白话文翻译:
这地方偏僻,完全没有车马的喧闹,
禅房的装饰恰好称得上是居住的好地方。
庄严的气氛确实是由内心所创造,
那红色的丹雘(香火)多半应该让眼睛感到满足。
佛法不必在身外去寻找,
而世俗的缘分只不过是在梦中观察。
我来是想询问无生的道理,
一口气吸尽西江的美景。
注释:
- 地僻:偏僻的地方。
- 车马喧:车马的喧闹声,形容热闹。
- 禅房:指修行的房屋。
- 称居女:形容居住的环境很适合女性。
- 庄严:指内心的宁静和庄重。
- 丹雘:古代用来形容香火或美好的景象。
- 佛法:佛教的教义。
- 无生话:无生的道理,指超越生死的境界。
- 万面西江:指西江的壮丽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庚,字伯庵,号葺庐,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典雅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尤其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禅意风格。
创作背景:
《和葺庐韵》创作于黄庚隐居之时,表达了他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的体悟。在社会动乱的时代,他通过反思自我和自然,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禅修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佛法的理解。开头两句“地僻浑无车马喧,禅房修饰称居女”,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世俗喧嚣的安静之地,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接下来的“庄严固是由心造”,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修为与外在环境的关系,暗示真正的庄严不是外在的装饰,而是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诗中“佛法不须身外觅,世缘只作梦中看”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认为佛法并不需要在外界去寻找,世俗的缘分不过是梦幻般的存在,提示人们应当回归内心,寻找真正的智慧与平和。最后的“我来欲问无生话,万面西江一吸乾”表达了诗人渴望领悟无生之道的心情,同时通过“万面西江”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博大与美丽,诗人似乎在与大自然对话,企图寻求更高的智慧。
整首诗充满了禅意,语言简练而富有深意,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地僻浑无车马喧:描写了一个宁静的地方,突显出远离尘嚣的环境。
- 禅房修饰称居女:强调禅房的装饰适合居住,表现出生活的雅致。
- 庄严固是由心造:内心的庄严与宁静比外在的环境更重要。
- 丹雘多应被眼满:外界的美好景象应能满足眼睛,暗示诗人的审美追求。
- 佛法不须身外觅:佛教的真谛在于内心的领悟,而不在外在的追求。
- 世缘只作梦中看:世俗的关系如梦幻般虚无,提倡对内心的关注。
- 我来欲问无生话:表达了求知的渴望,想要探讨无生的哲理。
- 万面西江一吸乾: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体现诗人的心境与对宇宙的感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车马喧”与“禅房修饰”形成对比,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
- 比喻:将佛法与梦中景象对比,深化了思想内涵。
- 排比:整首诗在结构上有节奏感,层层递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禅修环境,表达了对内心修行的重视,以及禅宗思想中对世俗缘分的超越,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地僻:象征远离世俗喧嚣的理想境地。
- 禅房:代表内心的修行和宁静。
- 庄严:内心的安宁与深邃。
- 丹雘:象征美好的外在景象。
- 西江:代表自然的博大与丰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车马喧”代表什么?
- A. 宁静
- B. 喧闹
- C. 荒凉
- D. 美好
-
诗人的内心所造的庄严是指什么?
- A. 外在的环境
- B. 内心的修为
- C. 物质财富
- D. 社会地位
-
“我来欲问无生话”中“无生”指的是什么?
- A. 生命
- B. 超越生死的境界
- C. 梦境
- D. 物质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山中问答》 - 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 《山中问答》:与《和葺庐韵》有相似的禅意,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编者:李白
- 《古诗鉴赏辞典》 - 编者:王维
- 《诗词曲赋》 - 编者:黄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