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论诗
作者:黄庚 〔宋代〕
三百余篇岂苦思,
个中妙处少人知。
籁鸣机动何容力,
才涉推敲不是诗。
白话文翻译:
整整三百多篇诗,难道是为了苦思冥想吗?
其中的妙处却鲜有人理解。
机动的籁鸣声又何曾需要力量,
稍微推敲一下就不是诗了。
注释:
- 三百余篇:指古代诗歌的数量,可能暗指《诗经》中的诗篇或其它经典诗作。
- 岂苦思:难道是苦心思索而成的吗?
- 妙处:指诗歌中的精妙之处。
- 籁鸣:指乐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诗歌的声音。
- 机动:灵活的,变化的。
- 推敲:反复琢磨、细致推敲。
- 不是诗:指经过推敲后失去了诗的本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庚(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字子华,号天池,晚号青山居士。黄庚擅长诗词,尤其以律诗见长,风格清新,笔力遒劲,作品中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在宋代,文人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有着独特的看法,尤其是对诗歌形式和内容的追求日益精致。黄庚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体现了对诗歌本质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论诗》这首诗简洁而深刻,表达了黄庚对诗歌创作的独特看法。诗的开头提到“三百余篇岂苦思”,即对于数量庞大的诗篇,创作过程中并非仅仅依靠苦思冥想。诗人认为,真正的诗歌内涵往往是微妙而不易被察觉的,这种对诗歌的理解显示出他对艺术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接下来,诗中提到的“籁鸣机动何容力”,进一步强调了诗的声音和形式不应仅仅依赖于外在的技巧或力量。诗歌的真正魅力在于其内在的韵律和情感流动,而不是单纯的字句组合。
最后一句“才涉推敲不是诗”,则是对当时一些诗人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批评。黄庚通过这首诗,提醒我们,诗歌的核心在于其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而不是对技巧的过分追求。这种对诗歌本质的思考,使得《论诗》不仅是一篇关于诗歌的论述,更是一种对艺术创作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百余篇岂苦思:强调诗歌数量的丰富,并且质疑是否只依赖于苦思。
- 个中妙处少人知:指出其中的精妙之处往往被忽视,暗示诗歌的深邃与复杂。
- 籁鸣机动何容力:以乐器的声音比喻诗歌的音韵,强调其灵动性与自然性。
- 才涉推敲不是诗:反映出对表面技巧的批评,认为真正的诗不应仅依赖于推敲与修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歌的音韵比作乐器的声音,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式,增强了语气的强调。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诗歌创作的本质,强调内在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性,批评对技巧的过度追求,提倡对诗歌深层次内涵的理解。
意象分析:
- 三百余篇:象征诗歌的丰富多样。
- 籁鸣:代表诗歌的音韵之美,体现诗的灵动。
- 推敲:象征对艺术的追求与反思,反映出创作过程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黄庚在《论诗》中提到的“三百余篇”是指什么?
- A. 古代诗歌的数量
- B. 个人创作的诗篇
- C. 诗人的遗作
-
“籁鸣机动何容力”这句的意思是:
- A. 诗歌需要力量
- B. 诗歌的声音应是自然的
- C. 诗歌的技巧很重要
-
“才涉推敲不是诗”意味着:
- A. 诗歌应反复修改
- B. 诗歌不应仅依靠技巧
- C. 诗歌必须精雕细琢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同样探讨自然与诗意,但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 《静夜思》:通过简单的意象表达思乡之情,与黄庚的探讨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论诗与诗论》研究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