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从叔禄愔元日早朝》
时间: 2025-01-17 09:42:38意思解释
和从叔禄愔元日早朝
原文展示:
铜浑变秋节,玉律动年灰。
暧暧城霞旦,隐隐禁门开。
众灵凑仙府,百神朝帝台。
叶令双凫至,梁王驷马来。
戈鋋映林阙,歌管拂尘埃。
保章望瑞气,尚书免火灾。
冠冕多秀士,簪裾饶上才。
谁怜张仲蔚,日暮反蒿莱。
白话文翻译:
铜器的钟声在秋节时变得悠远,玉石的乐律在新年的灰色中荡漾。
晨曦中,迷蒙的城霞映照着天际,隐约能看到禁宫的大门打开。
众多的神灵汇聚在仙界,百位神明朝拜于帝王的台前。
叶子指引着双凫飞来,梁王的四匹骏马也随之而至。
戈矛在林中映照着宫阙,歌声轻拂着尘埃。
保章殿上期待着吉祥之气,尚书们祈求免去火灾。
众多的冠冕上聚集了许多才俊,华丽的衣裳更显得他们才华横溢。
谁会怜惜张仲蔚呢?在日暮时分,他却归去种蒿莱。
注释:
- 铜浑:指古代的铜钟,寓意时间的流逝。
- 玉律:指乐器的音律,寓意新年的到来。
- 城霞:指城中的晨曦霞光。
- 禁门:指皇宫的门,象征权力的中心。
- 众灵:指各路神灵。
- 帝台:指帝王的宝座。
- 双凫:双凫指的是二只野鸭,寓意吉祥。
- 梁王:指古代的王者,代表权威和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元操(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因其词风清新、高远而受到后世推崇。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常常涉及政治、自然及社会生活,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元旦之际,诗人以早朝的场景为背景,描绘了新年之时众神朝拜的盛况,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元旦早晨朝会的盛景,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场面。开头的“铜浑变秋节,玉律动年灰”以钟声和乐律引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新年的到来,给人一种时间轮回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暧暧城霞旦,隐隐禁门开”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仿佛能够感受到皇宫内外的庄重与神圣。诗中提到的“众灵凑仙府,百神朝帝台”,则进一步突显了这一盛典的宏伟和庄严,似乎在暗示着神灵的眷顾与帝王的权威。最后的“谁怜张仲蔚,日暮反蒿莱”则用张仲蔚的故事引出对现实的感慨,表现出对社会地位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给整首诗增添了一层人文关怀的厚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铜浑变秋节:铜钟的声音在秋节时显得悠远,暗示时间的流逝。
- 玉律动年灰:玉石乐器的音律在新年时响起,营造出喜庆的氛围。
- 暧暧城霞旦:晨曦中的霞光映照着城市,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 隐隐禁门开:隐约看到禁宫的大门打开,象征着权力的中心即将迎接新年。
- 众灵凑仙府:各路神灵汇聚于仙界,表达了对新年的祝福。
- 百神朝帝台:众神朝拜于帝王的台前,体现了对权威的尊重。
- 叶令双凫至:叶子指引着双凫飞来,寓意吉祥如意。
- 梁王驷马来:梁王四匹骏马的到来,象征着威仪与权力。
- 戈鋋映林阙:戈矛映照着宫阙,营造出一种庄重的气氛。
- 歌管拂尘埃:歌声轻轻拂过尘埃,表现出一种和谐的气氛。
- 保章望瑞气:保章殿希望能迎来吉祥的气息。
- 尚书免火灾:尚书们祈求免去火灾,表达了对安宁的期盼。
- 冠冕多秀士:众多才俊身披华丽的冠冕,展现出他们的才华。
- 簪裾饶上才:华丽的衣裳更显得他们才华横溢。
- 谁怜张仲蔚:最后以张仲蔚的故事结尾,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 日暮反蒿莱:在日暮时分,他却归去种蒿莱,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铜浑与玉律的对比,象征着时间与音乐的流逝。
- 拟人:“歌管拂尘埃”,赋予音乐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元旦早朝的盛况,表现了对新年的期盼与祝愿,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关怀。诗人在庆祝之余,反映出对个人命运与社会地位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铜浑:象征时间的流逝。
- 玉律:象征音乐的美好与和谐。
- 禁门:权力与神秘的象征。
- 众灵:神灵的汇聚,代表着祝福与庇护。
- 叶令双凫:吉祥的象征,预示着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铜浑变秋节”中“铜浑”指的是什么? A. 铜器
B. 铜钟
C. 铜钱 -
“众灵凑仙府”中的“灵”指的是什么? A. 人
B. 神灵
C. 动物 -
“谁怜张仲蔚”的“张仲蔚”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张仲景
B. 张仲蔚(名为张良)
C. 张仲景(名为张仲)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日》 白居易
- 《除夜作》 宋之问
诗词对比:
- 《元日》(白居易)与《和从叔禄愔元日早朝》都描绘了元旦的喜庆场面,但白居易的诗更强调个人情感与家庭团聚的温馨,而李元操的诗则更注重于朝廷的繁华与神圣。
粗略解读:
白居易的《元日》表现了民间的欢庆与团圆,情感更为细腻;而李元操的作品则展现了国之大典,场景宏伟,情感更为宏观与历史。两者的对比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视角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