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关》

时间: 2025-01-04 06:58:12

朝缨初解佐江滨,麋鹿心知自有群。

汉囿猎稀慵献赋,

楚山耕早任移文。

卧归渔浦月连海,行望凤城花隔云。

关吏不须迎马笑,去时无意学终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关》
作者:许浑 〔唐代〕

朝缨初解佐江滨,
麋鹿心知自有群。
汉囿猎稀慵献赋,
楚山耕早任移文。
卧归渔浦月连海,
行望凤城花隔云。
关吏不须迎马笑,
去时无意学终军。

白话文翻译

清晨,缨带刚刚解开,走在江边;
麋鹿心里明白自己有同伴。
汉代的猎场猎物稀少,懒得去献诗赋;
楚地的山早已开始耕作,任凭文人迁移文采。
我卧着回归渔浦,月光与海连成一体;
我行走时远望凤城,花朵被云雾隔开。
关口的官吏无需迎接我,笑着送我离去;
我离开时无意模仿终军的壮志。

注释

  1. 朝缨:指清晨的帽子或头饰,象征刚刚开始的旅程。
  2. 麋鹿:一种动物,这里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
  3. 汉囿:指汉朝的猎场,常用于比喻人们的活动场所。
  4. 楚山:代表楚地的山脉,象征农耕生活。
  5. 渔浦:指渔民的居住地,诗中表达了归隐的意向。
  6. 凤城:指传说中的美丽城市,象征理想中的归宿。
  7. 关吏:指负责关口的官吏,表示出行的客气和礼节。
  8. 终军:历史人物,象征有志之士,表达了对壮志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唐代诗人,字季明,号少陵,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多表现出淡雅的风格。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

《出关》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士人追求理想和归隐生活的时期。诗人以出关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的看淡。

诗歌鉴赏

《出关》是一首充满自然意象和哲理思考的古诗。开篇描绘了清晨的宁静,诗人用“朝缨初解”来表现离别的情感,象征着新的旅程开始。接着提到麋鹿,暗喻诗人心中对自由的向往,麋鹿的存在表明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动。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对汉囿和楚山的描写,引发了对于生活方式的思考。汉囿猎稀,表明诗人对繁华的厌倦与对安静生活的渴望;楚山耕早,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接受。

最后,诗人提到归途,渔浦的月光与海的结合,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凤城的花被云雾隔开,显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关吏不须迎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礼节的看淡,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在轻松的语调中,蕴含着深厚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然和内心宁静的追求,形成了一幅动人的生活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朝缨初解佐江滨:早晨的缨带刚解,走在江边,象征着新的开始。
  2. 麋鹿心知自有群:麋鹿心中明白自己有同伴,暗喻自然界的和谐与诗人的归属感。
  3. 汉囿猎稀慵献赋:汉代的猎场猎物稀少,表达了对繁华生活的厌倦与懒惰。
  4. 楚山耕早任移文:楚地的山早已开始耕作,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5. 卧归渔浦月连海:归家时在渔浦卧着,月光照耀着大海,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6. 行望凤城花隔云:远望凤城,花被云雾遮挡,反映出对理想的向往与现实的距离。
  7. 关吏不须迎马笑:关口的官吏不必迎接,表达对世俗礼节的无所谓。
  8. 去时无意学终军:离开时无意模仿终军,反映出对壮志的思考与超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连海”比喻诗人的内心宁静。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如“卧归渔浦”和“行望凤城”。
  • 拟人:麋鹿心知自有群,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看淡与对世俗礼节的无所谓。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朝缨:象征新的开始,启程的时刻。
  2. 麋鹿:象征自由和自然和谐。
  3. 汉囿:象征人世繁华与竞争。
  4. 楚山:象征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安逸。
  5. 渔浦:象征归隐与自然的融合。
  6. 凤城:象征理想的生活和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动物是哪个?

    • A) 狼
    • B) 麋鹿
    • C) 鹿
    • D) 狐狸
  2. 填空题:诗中“卧归渔浦月连__”的下一句是什么?

  3. 判断题:诗人对官场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对/错)

答案

  1. B) 麋鹿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许浑《出关》 vs 王维《鹿柴》
    • 许浑的《出关》侧重于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世俗的超然,展现出面对生活选择的思考;而王维的《鹿柴》则更多地表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心灵的宁静,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