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

时间: 2025-01-06 06:35:58

莫爱于公主,情钟掌上珠。

是谁误天子,遣嫁与单于。

帝女生而贵,王姬礼亦殊。

竟令乘凤侣,远适牧羊奴。

不信和戎者,真能保塞无。

如何丈人行,金絮奉胡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爱于公主,情钟掌上珠。
是谁误天子,遣嫁与单于。
帝女生而贵,王姬礼亦殊。
竟令乘凤侣,远适牧羊奴。
不信和戎者,真能保塞无。
如何丈人行,金絮奉胡雏。

白话文翻译:

别爱上公主,情意如掌中珠。
是谁误了天子,让她嫁给单于?
帝王的女儿本是贵族,王姬的礼遇也不同。
竟然让她乘凤而去,远嫁给牧羊的奴隶。
难道相信和亲的事情,真的能保住边塞的安宁?
怎么丈人会这样做,送金绒去给胡人的幼子。

注释:

  • 公主:这里指的是皇帝的女儿,象征着尊贵地位。
  • 掌上珠:比喻十分珍贵、心爱的事物。
  • 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此处暗指外族。
  • 帝女生而贵:意为公主出生就高贵。
  • 乘凤侣:比喻乘坐华丽的凤凰,象征着尊贵的婚嫁。
  • 牧羊奴:暗指社会底层的人。
  • 和戎:指与外族和亲,试图以婚姻来维持和平。
  • 丈人:指女婿的岳父,暗指决策者或权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季和,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他以诗词见长,风格豪放,常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他的作品受到了传统文化和历史的深刻影响,在诗歌中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民族关系紧张、国家局势动荡的时代。诗中通过公主与单于的婚配,表达了对权力、爱情和民族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公主的婚姻为线索,展开了对权力、爱情及民族关系的深刻探讨。开篇以“莫爱于公主”直接进入主题,表明对高贵地位的追求是不明智的。接下来的“情钟掌上珠”,则展现了对珍贵事物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然而,诗人随即质疑这种向往的合理性,提及“是谁误天子,遣嫁与单于”。此句揭示了政治婚姻背后的阴谋与权力游戏,公主被迫嫁于外族,失去了自由,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接下来的对比“帝女生而贵,王姬礼亦殊”,强调了公主的高贵出生与外族的卑微地位之间的巨大差距,令人感到悲哀。

最后几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诗意,质疑了“和戎”的有效性,认为这种通过婚姻来维持和平的方式并不可靠,甚至可能导致更大的危险。这与时代背景下的国家危机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爱于公主: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追求高贵的地位与爱情。
  • 情钟掌上珠:表达人们对珍贵事物的向往。
  • 是谁误天子,遣嫁与单于:质疑政治婚姻的合理性,揭示权力的操控。
  • 帝女生而贵,王姬礼亦殊:强调公主的贵族地位与外族的差异。
  • 竟令乘凤侣,远适牧羊奴:描绘公主远嫁的悲剧,反映其失去自由的悲哀。
  • 不信和戎者,真能保塞无:质疑和亲政策的有效性,反映出对国家安全的担忧。
  • 如何丈人行,金絮奉胡雏:揭示权力者的决策可能导致更大的危险。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情钟掌上珠”,通过比喻深化情感的珍贵感。
  • 对比:公主的高贵与牧羊奴的卑微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主题。
  • 反问:如“不信和戎者”,通过反问增强诗歌的质疑与批判。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权力与爱情的深刻思考,对民族关系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表达出诗人在历史动荡中的无奈与悲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公主:象征权力与尊贵。
  • 掌上珠:代表心爱与珍贵之物。
  • 单于:象征外族与敌对势力。
  • :象征华丽与尊贵的爱情。
  • 牧羊奴:象征社会底层及无奈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单于”指的是哪个民族的首领?

    • A) 汉族
    • B) 匈奴
    • C) 唐族
    • D) 满族
  2. “情钟掌上珠”中的“掌上珠”比喻什么?

    • A) 宝物
    • B) 爱情
    • C) 地位
    • D) 朋友
  3. 诗中对“和戎”的态度是:

    • A) 积极支持
    • B) 中立看待
    • C) 质疑与不信
    • D) 不予评价

答案:

  1. B) 匈奴
  2. B) 爱情
  3. C) 质疑与不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李白《将进酒》的对比:两者都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但风格上刘克庄更倾向于现实与忧虑,而李白则显得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