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迹》

时间: 2025-01-19 17:34:29

心迹清虚绝点尘,更无俗虑得相亲。

可怜一片浮云性,付与逍遥自在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心迹清虚绝点尘,更无俗虑得相亲。可怜一片浮云性,付与逍遥自在人。

白话文翻译:

内心的痕迹清澈虚空,没有一点尘埃的干扰,更没有世俗的烦恼,让我与自己亲近。可怜那片浮云的性情,随意交给逍遥的人去支配。

注释:

字词注释:

  • 心迹:指内心的痕迹或想法。
  • 清虚:清净而虚无,形容一种无杂念的状态。
  • 绝点尘:完全没有尘世的杂念。
  • 俗虑:世俗的烦恼或忧虑。
  • 浮云性:比喻人的性情如同浮云,变幻不定。
  • 逍遥: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典故解析:

“浮云”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变化无常,古人常以“浮云”来表达对生活的淡泊与随意。这种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代表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诗人,字子华,号贞斋。生于南宋时期,因其作品多反映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而受到后人推崇。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带有一种淡然的哲思。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姜特立的隐居生活时期,表达了他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与内心宁静的向往。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由、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简单而富有哲理,诗人以清虚的心境描绘内心的宁静,强调了心灵的纯净与世俗的隔绝。开篇的“心迹清虚绝点尘”便直指诗人的内心世界,强调心灵的清净无垢。随后的“更无俗虑得相亲”则进一步阐释了诗人对尘世烦恼的摆脱,内心的和谐让他能与自己真正亲近,达到一种自我安宁的状态。

而在“可怜一片浮云性”中,诗人用浮云这一意象,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仿佛在提醒人们,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如同浮云般转瞬即逝。最后一句“付与逍遥自在人”则表达了一种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心灵的自主与逍遥,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

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也能体会到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了心灵的自由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心迹清虚绝点尘:诗人开篇即道出内心的清净,强调没有世俗的尘埃干扰。
  2. 更无俗虑得相亲:在这种心境下,诗人与自己更加亲近,内心无杂念。
  3. 可怜一片浮云性:使用浮云比喻人性,表现出人的性情是多变的。
  4. 付与逍遥自在人: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最终决定权在于自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性比作“浮云”,体现其变化无常。
  • 对仗:如“清虚绝点尘”、“更无俗虑得相亲”,工整而富有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与自我的重要性,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心迹:象征内心世界与思想。
  • 浮云:象征无常与变幻,代表人生的不确定性。
  • 逍遥:象征自由与自在,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心迹清虚绝点尘”意指: A. 内心的烦恼很多
    B. 内心清净无杂
    C. 内心追求财富

  2. “可怜一片浮云性”的比喻意在于: A. 生活稳定
    B. 人性多变
    C. 生活富裕

  3. 诗人提到的“逍遥”意味着: A. 受束缚
    B. 自由自在
    C. 忧虑重重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可以将姜特立的《心迹》与王维的《终南山》进行对比,两首诗均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但姜特立更强调内心世界的清净,而王维则更关注自然景致的描绘与人生的哲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