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卢威仲中书》

时间: 2025-01-17 09:49:10

艾翁孝庙老词臣,曾许樗翁接后尘。

想见柳边飞盖客,不忘花外小车人。

无斜封出公严惮,有赐金挥仆未贫。

闻上三房归大手,周洪以后欠新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艾翁孝庙老词臣,
曾许樗翁接后尘。
想见柳边飞盖客,
不忘花外小车人。
无斜封出公严惮,
有赐金挥仆未贫。
闻上三房归大手,
周洪以后欠新纶。

白话文翻译:

艾翁是孝庙的老词臣,曾经许诺樗翁会接替他的职守。想见柳边乘坐华盖的客人,想起花外那位不忘的小车夫。没有斜封来出公的严肃和畏惧,也不愁仆人未曾富裕而挥金如土。听说上三房又归于大手,周洪之后却欠缺新的言辞。

注释:

  • 艾翁:指的是艾宗宪,字子岳,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家。
  • 孝庙:指的是孝宗的庙宇,象征着对皇帝的尊敬。
  • 樗翁:樗树的老翁,暗指某位老前辈或同道中人。
  • 飞盖客:指乘坐华盖的客人,象征尊贵之人。
  • 小车人:指的是普通的车夫,代表平民百姓。
  • 无斜封:无所畏惧,不受权贵所压迫。
  • 赐金挥仆未贫:意指即使富有,也不忘仆人。
  • 三房:指的是官员的房舍,隐喻权力的变化。
  • 周洪:可能指某位政要,具体历史人物需考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2年-1269年),字子骏,号天池,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他的诗歌风格质朴自然,常以景抒情,体现出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政治腐败之际,诗人通过对老前辈和普通百姓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寄卢威仲中书》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往事的回忆,展现了对前辈的敬仰和对普通百姓的关心。开头提到的“艾翁”和“樗翁”,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也隐含着诗人对理想官员的期待与认同。接着,诗人描绘了柳边的华盖客与花外的小车人,形成强烈的对比,表明了他对社会不同阶层的观察和理解。此时,诗人不仅在追忆过去的荣耀,也在关注现实中的苍凉。

诗中的“无斜封出公严惮,有赐金挥仆未贫”则表达了对当权者的批判,指出那些表面上给予仆人金钱的人,心中其实并不富裕,反映出政治的黑暗与社会的不公。最后提到的“闻上三房归大手”则是在警觉权力的变化,隐喻着对未来的担忧。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在情感上深邃而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又有对未来的展望,展示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艾翁孝庙老词臣:艾翁是孝庙的老臣,表明他有很高的地位和经历。
  2. 曾许樗翁接后尘:曾经承诺樗翁接替他的职责,暗示了权力的传承。
  3. 想见柳边飞盖客:联想到乘华盖的尊贵客人,表现出对往日荣耀的怀念。
  4. 不忘花外小车人:同时也记得那些普通的人,体现了诗人对平民的关注。
  5. 无斜封出公严惮:不受权贵的压迫,表明诗人的自由与不屈。
  6. 有赐金挥仆未贫:富有却不忘帮助仆人,反映出一种道德责任感。
  7. 闻上三房归大手:听闻官职变动,隐含对权力游戏的警觉。
  8. 周洪以后欠新纶:对未来的担忧,表现出对新政的期待与不安。

修辞手法:

  • 对比:华盖客与小车人的对比,强调了社会的阶层差异。
  • 象征:艾翁与樗翁象征着传承与理想的对比。
  • 拟人:将权力与金钱赋予人性化的特征,增强了诗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对现实的反思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体现了“忧国忧民”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艾翁:代表古老的智慧与权力。
  • 柳边: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飞盖:象征着尊贵与荣光。
  • 小车人:代表普通百姓,反映社会底层的声音。
  • 三房:象征权力的中心与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艾翁在诗中代表什么? A. 普通百姓
    B. 高级官员
    C. 诗人的朋友
    D. 诗人的敌人

  2. “飞盖客”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平民
    B. 尊贵的人物
    C. 官员
    D. 诗人自己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理想的追求
    B. 对历史的怀念
    C. 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D. 以上都是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1. 刘克庄与陆游

    • 两位诗人都表达了对历史的关注与对现实的思考,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权力及其影响的反思,而陆游则多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刘克庄与苏轼

    • 苏轼的作品常以个人情感为主,而刘克庄则更倾向于社会观察与批判,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