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秦汉间事》

时间: 2024-09-19 21:17:33

秦徵天下材,入作阿房宫。

宫成非一木,山谷为穷空。

子羽一炬火,骊山三月红。

能令扫地尽,岂但焚人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秦徵天下材,入作阿房宫。
宫成非一木,山谷为穷空。
子羽一炬火,骊山三月红。
能令扫地尽,岂但焚人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秦朝时期的奢华与暴虐,诗人借阿房宫的修建来反映权力的滥用。秦朝征调全国的木材,修建起阿房宫,然而这座宫殿的奢华并非依靠一棵树木就能成就,而是耗尽了山谷的资源。最后,子羽用一把火将其焚毁,正值骊山三月的红色,火焰将一切都化为灰烬,难道这不仅仅是焚烧人的功劳吗?

注释

  • 秦徵:指秦朝征调。
  • 阿房宫:古代著名的奢华宫殿,象征着极端的奢侈与暴政。
  • 子羽:指子羽(即屈原),传说中用火焚烧阿房宫的人。
  • 骊山:位于陕西,是阿房宫的所在地。
  • 扫地尽:形容将一切毁灭殆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尤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见解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正值国家改革之际。通过阿房宫的奢华,诗人表达了对权力滥用和奢侈生活的批判,反映了对历史的深思。

诗歌鉴赏

《读秦汉间事》是一首具有历史深度和社会批判的诗作。王安石通过描绘阿房宫的奢华与最终的毁灭,揭示了权力的腐败与人的贪婪。诗中“秦徵天下材”一句,直接点出了秦朝对资源的强制征用,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接着,诗人用“宫成非一木”来强调阿房宫的奢华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源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无情摧残。

子羽的火焰象征着一种惩罚,最终将这一切的奢华与腐败化为灰烬,展现了历史的循环与权力的无情。最后的“岂但焚人功”则引发了读者的深思,焚烧的不仅仅是宫殿,还有那些被权力践踏的人们的理想与希望。整首诗意境深远,蕴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警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秦徵天下材:秦朝为了建造阿房宫,征调了全国的木材,反映了秦朝的暴政。
  2. 入作阿房宫:所有的资源最终都被用来建造这座奢华的宫殿。
  3. 宫成非一木:阿房宫的修建不是靠某一棵树,而是耗尽了整个山谷的资源。
  4. 山谷为穷空:暗示了自然资源被掠夺殆尽的惨状。
  5. 子羽一炬火:指屈原用火焚烧阿房宫的情景。
  6. 骊山三月红:描绘了骊山的火焰,与春天的美好形成对比。
  7. 能令扫地尽:火焰能够将一切化为灰烬。
  8. 岂但焚人功:不仅仅是焚烧人的成就,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阿房宫比作权力的象征,强调其奢华与腐败。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夸张:对阿房宫的奢华进行夸张描述,突显其荒谬。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反思与人性的警示。诗人通过对阿房宫的描绘,表达了对权力滥用和资源掠夺的深刻批判,提醒后人警惕历史的重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阿房宫:奢华与腐败的象征。
  2. :象征着毁灭与重生。
  3. 骊山: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权力的兴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阿房宫是在哪个朝代修建的?

    • A. 汉朝
    • B. 秦朝
    • C. 唐朝
  2. “子羽一炬火”中的“子羽”指的是谁?

    • A. 屈原
    • B. 李白
    • C. 杜甫
  3. 诗中“宫成非一木”意指什么?

    • A. 宫殿的奢华只靠一棵树
    • B. 宫殿的奢华是资源的消耗
    • C. 宫殿的建设简单

答案

  1. B. 秦朝
  2. A. 屈原
  3. B. 宫殿的奢华是资源的消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安石 vs. 杜甫:两者都关注社会现实,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历史的反思,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出对国事的忧虑与个人的悲伤。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安石与宋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