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题金沙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海棠开後数金沙,高架层层吐绛葩。
咫尺西城无力到,不知谁赏魏家花。
白话文翻译:
海棠花开后像撒下的金沙,高架上层层绽放着绛色的花朵。
离西城很近却无力到达,不知道是谁在欣赏魏家花。
注释:
- 海棠: 一种花,花色鲜艳,常用以抒发情感。
- 金沙: 指的是花瓣如金色的沙子般洒落,象征美丽。
- 高架: 这里指的是高处的地方,可能是指花开得高。
- 绛葩: 绛色的花,形容花的色彩。
- 咫尺: 形容距离很近。
- 西城: 指的是城的西边,可能是诗人所处的地方。
- 魏家花: 指的是魏家种的花,可能是与诗人有交情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诗词以清新、质朴见长,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安石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感慨。诗中提到的海棠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命的绽放,而“无力到”则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棠花的美丽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开篇即以“海棠开后数金沙”引入,形象地描绘了花瓣如金沙般的美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紧接着“高架层层吐绛葩”,使用了“层层”这一修辞,使得花的繁盛与生机感进一步增强,仿佛让人置身于那一片花海之中。
然而,转折于“咫尺西城无力到”,此句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触及的美好,虽近在咫尺却无力到达,反映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而又无奈的情感。最后一句“不知谁赏魏家花”,不仅表现了对他人的羡慕,也流露出对自身境遇的思考,仿佛在感叹美好事物往往属于他人。
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深邃,既有对海棠花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王安石作为诗人的深厚情感与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棠开後数金沙: 通过比喻手法,形容海棠花盛开的景象,花瓣如同金沙般洒落,突显花的美丽。
- 高架层层吐绛葩: 形容海棠花在高处层层开放,使用“层层”增强了视觉的层次感。
- 咫尺西城无力到: 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却无力到达的无奈,体现了人与美好之间的距离。
- 不知谁赏魏家花: 结尾引发思考,表现对他人赏花的羡慕,暗含对自己境遇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 “数金沙”比喻花瓣的美丽。
- 对仗: “高架层层吐绛葩”与“咫尺西城无力到”形成对比,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感。
- 意象: 海棠作为春天的象征,与内心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整体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感慨,表现了人与美好之间的距离与无奈,体现了王安石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春天的热爱。
意象分析:
- 海棠: 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金沙: 代表着美丽与珍贵。
- 西城: 可能象征着追求美好的理想或目标。
- 魏家花: 代表他人所拥有的美好,暗含了诗人的羡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海棠开後数金沙”用来形容什么?
- A. 金沙的颜色
- B. 海棠花的美丽
- C. 春天的到来
- D. 高架的景象
-
诗中的“咫尺西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欣喜
- B. 无奈
- C. 愤怒
- D. 失望
-
“魏家花”指的是谁的花?
- A. 诗人的花
- B. 朋友的花
- C. 他人的花
- D. 家庭的花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红梅》: 王安石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王安石的《题金沙》都描绘了春天的美丽,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而王安石则更多渗透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无奈。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