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圃二首》

时间: 2025-01-04 09:22:07

衰病归来占把茅,譬如僧葺退居寮。

因存橘树斜通径,伯碍荷花小著桥。

古有功名兴钓筑,今无物色到渔樵。

可怜岁晚闲双手,种罢芜菁撷菊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为圃二首
作者:刘克庄

衰病归来占把茅,
譬如僧葺退居寮。
因存橘树斜通径,
伯碍荷花小著桥。
古有功名兴钓筑,
今无物色到渔樵。
可怜岁晚闲双手,
种罢芜菁撷菊苗。

白话文翻译

我因病归来,正在茅屋中占据一方小天地,
就像僧人将自己封闭在幽静的居室一样。
这里有橘树,有小径斜斜通向它,
而荷花则在小桥旁边轻轻摇曳。
古人曾有功名和钓鱼筑巢的情怀,
如今却没有什么能引起渔樵的注意。
可怜我在这岁末时节,手中无事可做,
种完芜菁,便去采摘菊花的幼苗。

注释

  • 衰病:指身体衰弱和生病的状态。
  • 占把茅:在茅草屋中占据一个位置。
  • 譬如:比喻。
  • 僧葺:僧人修建的房屋。
  • 伯碍:碍,阻碍;伯,这里可能是指古代的贤人或长者。
  • 功名:指科举及第后的声望和地位。
  • 渔樵:捕鱼和砍柴的人,泛指普通劳动者。
  • 芜菁:一种根菜,类似于甜菜。
  • :摘取,采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文,号白云山人,晚号东山居士,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变迁,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是当时文人中的佼佼者。

创作背景

《为圃二首》创作于刘克庄晚年,诗中表现了他对晚年生活的反思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心态。诗人因病归隐,开始种植蔬菜,并在闲暇中享受自然,这种生活状态反映了他对世俗的超脱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因病归隐后的生活场景,流露出一种闲适与淡泊的情感。前四句通过描写居所的环境,展现了诗人宁静的生活状态。茅屋、橘树、荷花等意象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画面。诗人以“衰病归来”自述,体现出对生命的无奈与接受。

后四句则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功名的看淡与对当前隐居生活的珍惜。古人渔樵的生活与当今物质社会的疏离,让人感受到一种社会变迁带来的失落感。最后,诗人在岁末时节,感叹双手无事,种完芜菁,去采摘菊苗,显示了他对自然的依恋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满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衰病归来占把茅:因病归来,选择在茅屋中安身。
  • 譬如僧葺退居寮:比喻自己如同僧人隐居在简陋的房子中。
  • 因存橘树斜通径:因为这里有一棵橘树,旁边有一条小路。
  • 伯碍荷花小著桥:荷花在小桥旁边轻轻摆动,形成美丽的景象。
  • 古有功名兴钓筑:古代有许多人追求功名与钓鱼的乐趣。
  • 今无物色到渔樵:而今却没有事物能吸引渔樵的眼光。
  • 可怜岁晚闲双手:可怜我到了岁末,手中无事可做。
  • 种罢芜菁撷菊苗:种完芜菁后,去采摘菊花的幼苗。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譬如僧葺”来比拟自己的隐居生活,表达归隐的情感。
  • 对仗:如“古有功名兴钓筑,今无物色到渔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表达的力量。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展示了一种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宁静,反映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屋:隐喻简朴的生活与归隐的选择。
  • 橘树:象征生活的充实与自然的亲近。
  • 荷花:代表着纯洁与美好。
  • 渔樵: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欣赏。
  • 芜菁与菊苗:表示诗人对劳作的珍视与对自然的依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因为什么回到茅屋? a) 旅行
    b) 生病
    c) 工作

  2. 诗中提到的“荷花”是用来描绘什么的? a) 美丽的景象
    b) 生活的烦恼
    c) 诗人的愤怒

  3. 诗人在最后一节提到的“芜菁”象征着什么? a) 劳作的辛苦
    b) 对功名的追求
    c) 田园生活的满足

答案

  1. b) 生病
  2. a) 美丽的景象
  3. c) 田园生活的满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为圃二首》与陶渊明的《饮酒》有相似之处,都是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两者都通过平淡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但刘克庄的作品中更显现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而陶渊明则更强调个人的理想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