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使君陈华叟哀诗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7 09:43: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众闻鸣镝惊麇散,独奋空拳跃马迎。
嚼齿骂声殊未绝,归元血面尚如生。
睢阳合祀无南八,河北诸城有杲卿。
可惜援师来已晚,当时巷战只州兵。
白话文翻译:
大家都听到箭声惊动了麇鹿,只有我奋起空拳骑马迎战。
咬牙切齿的骂声依然没有停止,流回到我脸上的鲜血仿佛仍在流淌。
睢阳的祭祀没有南八,河北的诸城有杲卿。
可惜援军来得太晚,当时巷战只有地方军在战斗。
注释:
- 鸣镝:指射出的箭,声音。
- 麇:麇鹿,象征惊慌逃散的状态。
- 奋空拳:奋起空手,表现出一种无畏的精神。
- 归元:指血返回到身体,象征受了重伤。
- 睢阳:古地名,今河南省睢县。
- 南八:指古代的祭祀,具体指代不明。
- 杲卿:古代官职名,指负责地方治理的人。
- 州兵:地方的军事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正夫,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他的作品以豪放、激昂著称,常表现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战斗场景,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士兵勇敢的赞美,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苦痛。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对战斗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激昂的斗志和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开头两句,诗人以“众闻鸣镝惊麇散”开篇,展现出战斗的紧迫感和混乱场面,接着用“独奋空拳跃马迎”来表达自己无畏的勇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一种孤胆英雄的形象。中间部分的“嚼齿骂声殊未绝,归元血面尚如生”则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出战斗的惨烈和斗争的残酷,仿佛仍能感受到战士们的愤怒与不屈。结尾两句则表现出对援军迟到的惋惜,暗含对时局的无奈与悲伤。整首诗充满悲壮气息,既有对个人勇敢的赞美,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战士们的深切同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众闻鸣镝惊麇散”:众人听到箭声,惊动了麇鹿,表现出战斗的紧张气氛。
- “独奋空拳跃马迎”:只有我奋起空拳,骑马迎战,突出个人勇气。
- “嚼齿骂声殊未绝”:咬牙切齿的骂声依然没有停止,表现出愤怒和不屈。
- “归元血面尚如生”:流回到脸上的鲜血,展现出伤痛的真实感。
- “睢阳合祀无南八”:睢阳地方祭祀缺乏,暗示困境中的无奈。
- “河北诸城有杲卿”:河北的城镇仍有官员治理,表现出地方的坚持。
- “可惜援师来已晚”:援军来得太晚,让人感到惋惜。
- “当时巷战只州兵”:当时的战斗只有地方军,表现出战斗的孤立无援。
-
修辞手法:
- 对比:勇士的孤胆与众人的惊慌形成对比。
- 比喻:用“归元血面”比喻战士的伤痛与血腥的战斗场面。
- 夸张:表现出战斗的惨烈与士兵的愤怒。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战斗的激昂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表现出士兵们在艰难环境下的坚韧与不屈。
意象分析:
- 箭声:象征战争的来临,带来惊恐与混乱。
- 麇鹿:象征逃避与恐慌,表现出战争带来的不安。
- 空拳:象征勇气与无畏,表现出个体的英雄气概。
- 鲜血:象征牺牲与痛苦,表现出战斗的惨烈与悲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众闻鸣镝”的意思是: A. 众人听到战斗的号角
B. 众人听到箭声
C. 众人听到鼓声 -
“归元血面”中“归元”的意思是: A. 回归家乡
B. 回到本源
C. 血液流回 -
诗人对援军迟来的态度是: A. 愤怒
B. 惋惜
C. 高兴
答案:1.B 2.C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刘克庄《临江使君陈华叟哀诗二首》与杜甫《春望》: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但刘克庄更倾向于表现个人的勇气与孤独,而杜甫则更多描绘国家的悲惨现状。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