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事》

时间: 2025-01-04 09:12:49

收不融明遂启疑,源流本末致交驰。

谷何尝响人相唤,岸几曾行舟自移。

枉直万端明似镜,是非一著错如棋。

磨心拔去谁能转,试问诸公知不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述事
华岳 〔宋代〕

收不融明遂启疑,
源流本末致交驰。
谷何尝响人相唤,
岸几曾行舟自移。
枉直万端明似镜,
是非一著错如棋。
磨心拔去谁能转,
试问诸公知不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真理和理解的追寻。
“收不融明遂启疑”,是说对于真理的追求常常带来疑惑;
“源流本末致交驰”,指的是事物的起因和结果总是交错不清;
“谷何尝响人相唤”,暗示山谷并没有回应人的呼唤;
“岸几曾行舟自移”,说明岸边的舟船并没有随意移动;
“枉直万端明似镜”,比喻事物的复杂,真相如同镜子般清晰;
“是非一著错如棋”,指是非对错如同棋局,一旦落子即难更改;
“磨心拔去谁能转”,在问谁能改变内心的执念;
“试问诸公知不知”,最后向众人发问,谁能真正理解这些道理。

注释:

  • 收不融明:收集的东西和明白的道理无法融会贯通。
  • 源流本末:事情的起源和发展,表明事情的交错复杂。
  • 谷何尝响:山谷的回声,表示人与自然的隔阂。
  • 岸几曾行舟自移:岸边的舟船没有随意移动,说明事物不是随意发生的。
  • 枉直万端:形容事情的复杂多变。
  • 是非一著:一旦下了棋子,便难以再改,象征难以改变的局面。
  • 磨心拔去:磨去心中执念,难以做到。
  • 试问诸公知不知:向他人发问,探讨真理的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华岳,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关注哲理与人生,善于运用对仗和修辞,语言精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与哲学思考交织,诗人受到时代影响,试图探索人性与真理之间的复杂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深刻的哲理见长,语言简练而富有耐人寻味的意境。诗人用“疑”、“交驰”、“唤”等字眼,表达对事物本质的思考,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隔阂与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诗人以“枉直万端明似镜”的比喻,强调真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反映了对人性与认知的深刻理解。同时,结尾的疑问句“试问诸公知不知”,则引导读者思考自身的认知局限,鼓励人们不断追求真理,探讨生命的真正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收不融明遂启疑:表达对真理的追求,导致的疑惑。
  2. 源流本末致交驰:揭示事物的复杂性,起因与结果交错在一起。
  3. 谷何尝响人相唤:暗示人与自然之间缺乏沟通。
  4. 岸几曾行舟自移:说明事物并非随意发生,强调因果关系。
  5. 枉直万端明似镜:比喻事情复杂,但真相可透过观察看清。
  6. 是非一著错如棋:比喻人生中是非对错常常难以回头。
  7. 磨心拔去谁能转:探讨内心执念的难以改变。
  8. 试问诸公知不知:向读者发问,引导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复杂的事情比作“棋局”,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真理与人性,反映了对自身认知的质疑与追求,呼唤人们对生命深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与隔绝,表示人们的孤独。
  • :比喻人生的边际与选择。
  • :象征人生的旅程与选择的方向。
  • :象征真理的清晰与反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收不融明”主要表达什么?

    • A. 追求真理的疑惑
    • B. 生活的单调
    • C. 人际关系的复杂
    • 答案:A
  2. “磨心拔去谁能转”中的“磨心”意指?

    • A. 变得心灵宁静
    • B. 消除内心的执念
    • C. 学会宽容
    •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是非一著”比喻了什么?

    • A. 人生决策的复杂
    • B. 友谊的珍贵
    • C. 生活的简单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华岳《述事》与李白《静夜思》:两者均涉及对生命与内心的思考,但华岳更注重哲理,李白则更加抒情。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赏析》
  • 《华岳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