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鸡声喔喔频催晓,木叶飕飕已变秋。
忧患纵多终强项,饥寒未至且优游。
老罢尚欲身当道,乳虎何疑气食牛。
但有一愁消未得,大儿白发戍边头。
白话文翻译:
鸡鸣声声催促着黎明的到来,树叶已经在秋风中沙沙作响。虽然忧愁和烦恼很多,我依然挺直了脖子,心中无所畏惧;饥寒尚未来到,我便悠然自得。虽然年纪已大,但仍然希望能在路上继续前行,像乳虎那样无所畏惧地捕食牛羊。然而,心中有一件忧愁无法消去,那就是我的大儿子已满头白发,守卫在边疆。
注释:
- 鸡声喔喔:鸡鸣声,象征清晨的到来。
- 木叶飕飕:树叶在风中发出的声音,暗示秋天的到来。
- 忧患:忧愁和烦恼。
- 强项:挺直脖子,形容不屈服于困境。
- 优游:悠闲自在地生活。
- 乳虎:年轻的老虎,象征勇敢和无畏。
- 气食牛:气势汹汹地去捕食牛,形容勇猛。
- 白发:白发象征年老,指大儿子年纪增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思想著称。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他在诗中常常表达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创作背景:
《秋晚》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局势动荡,边境频繁遭受侵扰。诗中通过秋天的景象和个人生活的感受,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无奈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秋晚》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表面上看似描绘秋天的景象,实则蕴含着作者对人生、家庭和国家的复杂情感。开篇的“鸡声喔喔频催晓”,营造了一种清晨的宁静与安详,然而紧接着“木叶飕飕已变秋”则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秋天往往象征着衰老与结束,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忧虑。
“忧患纵多终强项”一句,表达了陆游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扰时,仍然保持着一种昂扬的姿态,显示出他坚韧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尽管生活中饥寒交迫的境遇未曾降临,他却选择在忧虑中寻求一丝宁静,“且优游”显得尤为珍贵。此处的“优游”不仅是对生活境遇的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对人生的淡然态度。
接着诗中提到“老罢尚欲身当道”,表达了作者对继续奋斗的渴望,尽管年迈,但心中仍然充满斗志。而“乳虎何疑气食牛”,则以年轻虎的形象比喻自己无所畏惧的勇气,展现出一种不畏险阻的精神。最后一句“但有一愁消未得”,直白地道出诗人的心中忧虑:大儿子在边疆戍守,白发苍苍,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对家庭的牵挂,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父爱与对国家的忧虑交织在一起。
此诗以自然景象为引入,结合个人情感,展现了陆游对生命、家庭和国家的思考,体现出他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鸡声喔喔频催晓:鸡鸣声声,催促着黎明的到来,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
- 木叶飕飕已变秋: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暗示秋天的来临,带来淡淡的惆怅。
- 忧患纵多终强项:尽管生活中有许多忧愁,但我依然昂首挺胸,表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 饥寒未至且优游:饥饿与寒冷尚未到来,我选择过一种悠闲的生活。
- 老罢尚欲身当道:虽然年纪已大,我仍然希望继续在生活的道路上前行。
- 乳虎何疑气食牛:年轻的虎毫不犹豫地去捕食牛,象征着勇敢和无畏。
- 但有一愁消未得:然而心中有一件忧愁无法消去。
- 大儿白发戍边头:我的大儿子已满头白发,守卫在边疆,表现了对家庭的深切关怀和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乳虎,表现出勇敢与无畏。
- 拟人:木叶“飕飕”作响,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首句与次句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描写声音,后者描写景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晚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尽管生活中有许多忧愁和困难,但作者依然保持乐观,追求内心的宁静。同时,诗中流露出对家庭的牵挂,尤其是对大儿子戍守边疆的担忧,体现出深厚的父爱和浓烈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鸡声:象征清晨,代表新生与希望。
- 木叶:象征秋天,代表生命的无常。
- 忧患:象征生活的困扰与压力。
- 乳虎:象征年轻的勇气与无畏。
- 白发:象征年老与时间的流逝,表达对家庭的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鸡声喔喔”主要象征什么?
- A. 夜晚的宁静
- B. 清晨的到来
- C. 秋天的来临
- D. 饥寒的困扰
-
填空题:诗中提到“但有一愁消未得”,这一愁是指____。
-
判断题:诗中“乳虎何疑气食牛”的意思是说年轻的老虎毫不畏惧地去捕食。 (对/错)
答案:
- B
- 大儿子白发戍边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陆游《秋晚》与杜甫《春望》: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国家和家庭的忧虑,但陆游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是通过国家的动荡反映个人的苦楚。
粗略解读:
陆游在《秋晚》中通过细腻的秋景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淡然与对未来的思考;而杜甫在《春望》中则通过春天的景象,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两位诗人都以自然景象为切入点,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