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立春後作
作者: 陆游 〔宋代〕
春不遗穷僻,天如念寂寥。
鸟鸣知节换,池溜觉冰消。
冷饼供新荠,轻裘换故貂。
丰年无疾苦,邻曲递相招。
白话文翻译:
春天没有忽略贫穷的地方,天空似乎也在思念那种寂静。
鸟儿鸣叫着知道节气的更替,池塘的水流让人感受到冰雪的融化。
冷饼用来招待新鲜的荠菜,轻薄的衣服代替了旧的貂皮大衣。
丰收的年头没有疾苦,邻里之间互相邀请聚会。
注释:
- 遗:忽略,遗弃。
- 穷僻:指偏远和贫困的地方。
- 寂寥:孤独、清静的样子。
- 节换:节气的更替。
- 池溜:池塘的水流动。
- 冷饼:冷食,指凉的食物。
- 新荠:新鲜的荠菜。
- 轻裘:轻便的皮衣。
- 故貂:旧的貂皮衣。
- 丰年:丰收的年份。
- 疾苦:疾病和苦难。
典故解析:
“丰年无疾苦”中的“丰年”指的是一个农业丰收的年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丰收的感激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细节,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慨与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晚号老度,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报国,诗风豪放,充满热情,常常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理想。
创作背景:
《立春后作》创作于春季,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生活的变化,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尤其是在艰苦的岁月中对丰收的期盼。
诗歌鉴赏:
《立春后作》以“立春”这一节气为背景,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全诗通过春天的到来,描绘了自然与人生活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诗中“春不遗穷僻”一句,体现了春天的普遍性,无论是富裕还是贫困的地方都能感受到春的温暖;而“冷饼供新荠”则让人感受到人们在春天里对新鲜食物的渴望,体现了生活的朴素与美好。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给人以温暖与希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春不遗穷僻”:春天的气息不偏向于任何地方,贫困的地方同样感受到春的温暖。
- “天如念寂寥”:天空似乎在思念那种孤寂的感觉,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鸟鸣知节换”:鸟儿的鸣叫提醒人们季节的变化,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池溜觉冰消”:池塘的水流动,让人感受到冰雪的融化,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冷饼供新荠”:用冷食招待新鲜的春荠菜,体现了生活的简朴和对新事物的欢迎。
- “轻裘换故貂”:轻便的衣物代替旧的貂皮大衣,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和生活的变化。
- “丰年无疾苦”:在丰收的年份里,没有疾病和苦难,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邻曲递相招”:邻里之间互相邀请,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和谐氛围。
-
修辞手法:
- 拟人:“天如念寂寥”,将自然拟人化,赋予天空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冷饼供新荠,轻裘换故貂”,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种种景象与生活的细节,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意象分析:
- 春: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鸟鸣: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季节的更替。
- 池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食物:如冷饼和新荠,象征着生活的朴实与自然的馈赠。
- 衣物:轻裘与故貂,体现生活的变化与适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冷饼”指的是什么? A. 热食
B. 冷食
C. 甜点
D. 主食 -
“鸟鸣知节换”中的“节”指的是什么? A. 诗歌的节奏
B. 物品的节日
C. 节气
D. 人的节奏 -
诗中反映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忧伤
B. 热爱生活
C. 愤怒
D. 失落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春夜喜雨》 李商隐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在《春望》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国破家亡的忧愁,展现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 《春夜喜雨》:李商隐通过春雨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生机的欣喜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