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枕上有感二首 赵蕃 〔宋代〕
我欲学为农,力耕不逢岁。 我欲学为士,儒冠多饿死。 誓将弃犁锄,亦复罢书史。 长随马少游,浮湛自闾里。
白话文翻译:
我想学习务农,但辛勤耕作却遇不上好年景。 我想学习成为士人,但儒生常常饿死。 我发誓要放弃犁锄,也停止读书。 长久地跟随马少游,自在地在乡里生活。
注释:
- 力耕:辛勤耕作。
- 不逢岁:遇不上好年景。
- 儒冠:指儒生,读书人。
- 饿死:形容生活困苦。
- 弃犁锄:放弃农耕。
- 罢书史:停止读书。
- 马少游:可能指某个隐士或自在生活的人物。
- 浮湛:自在地生活。
- 闾里:乡里,家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自在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到失望,对传统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务农还是读书)都感到无望时所作,表达了一种逃避现实,寻求自在生活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学为农”和“学为士”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自在生活的向往。诗中“力耕不逢岁”和“儒冠多饿死”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农耕和读书的艰辛,而“誓将弃犁锄,亦复罢书史”则显示了作者的决绝态度。最后两句“长随马少游,浮湛自闾里”则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在生活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普遍心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欲学为农,力耕不逢岁。”:表达了作者想要务农,但辛勤耕作却遇不上好年景的无奈。
- “我欲学为士,儒冠多饿死。”:表达了作者想要成为士人,但儒生常常饿死的现实困境。
- “誓将弃犁锄,亦复罢书史。”:显示了作者决心放弃农耕和读书,寻求新的生活方式。
- “长随马少游,浮湛自闾里。”:表达了作者向往自在生活,愿意跟随某个隐士或自在生活的人物,自在地在乡里生活。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学为农”和“学为士”的对比,突出了两种生活方式的困境。
- 排比:“弃犁锄”和“罢书史”形成排比,增强了语势。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自在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农耕和读书的困境,作者表达了一种逃避现实,寻求自在生活的愿望。
意象分析:
- “力耕不逢岁”:描绘了农耕的艰辛和无奈。
- “儒冠多饿死”:描绘了读书人的困苦生活。
- “弃犁锄”和“罢书史”:象征着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
- “长随马少游,浮湛自闾里”:象征着向往自在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儒冠多饿死”指的是什么? A. 儒生常常饿死 B. 儒生常常生病 C. 儒生常常失业 D. 儒生常常被杀 答案:A
-
诗中“誓将弃犁锄,亦复罢书史”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A. 继续农耕和读书 B. 放弃农耕和读书 C. 只放弃农耕 D. 只放弃读书 答案:B
-
诗中“长随马少游,浮湛自闾里”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A. 成为隐士 B. 自在生活 C. 成为官员 D. 成为商人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诗词对比:
- 赵蕃的《枕上有感二首》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达了作者对自在生活的向往,但赵蕃的诗更多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陶渊明集》:收录了陶渊明的诗作,可以与赵蕃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