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苦竹黄芦想像,湓浦浔阳怊怅。
半幅小丹青,画出东船西舫。
白傅青衫已往,商妇琵琶犹响。
无限断肠声,只在行间纸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江边风景的想象,苦竹和黄芦在眼前浮现,湓浦和浔阳的景色让人感到怅惘。画作虽只是一幅小小的丹青,却能生动地描绘出东船西舫的景象。曾经身穿白色青衫的人已经离去,商妇的琵琶声依然在耳边回响。无尽的断肠之声,其实只存在于纸上的文字之中。
注释
- 苦竹:生长在湿地的竹子,象征坚韧与清冷。
- 黄芦:指一种植物,常见于河边,象征自然的宁静。
- 湓浦、浔阳:分别是长江和其支流的地名,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情感。
- 丹青:指绘画的颜料,常用来形容绘画艺术。
- 白傅、青衫:古代文人的服饰,象征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流逝。
- 商妇:指在市集或江边演奏琵琶的女性,象征辛勤与生活的艰辛。
典故解析
- 琵琶行:这是白居易的著名诗作,描写了琵琶女的悲怆与孤独,诗中反映的情感与此诗中的琵琶声相呼应,暗示着流离失所的哀愁。
- 断肠声:形容极度悲伤的声音,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对过往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1700),清代诗人、词人。他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和对生活深切的观察而著称。维崧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情风貌为题材,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荆州亭》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江边的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苦短的感悟。在诗歌中,作者结合了个人的情感体验,反映了社会背景对个体的影响。
诗歌鉴赏
《荆州亭 题扇上琵琶行图》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诗作,诗人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怀旧之情。开篇以“苦竹黄芦”描绘了江边自然的宁静与清幽,接着提到的“湓浦浔阳”则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积淀,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对历史的沉思。
在“半幅小丹青”中,诗人将绘画与现实相结合,展现了艺术的魅力与表达的有限。虽然画作仅为小幅,却能表达出东船西舫的动人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幅画中,感受到船舶往来的生动场景。接着,诗人提到“白傅青衫已往”,这句话意在表达对逝去的文人风采的怀念,似乎在告诉我们,曾经的美好已然消逝,留下的只有琵琶声的余响。
而最后两句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无限断肠声,只在行间纸上”,将内心的悲伤与孤独通过文字传达出来,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这首诗不仅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更在情感层面深刻而动人,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历史和艺术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苦竹黄芦想像:描绘了江边的自然景色,苦竹与黄芦相映成趣,传达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 湓浦浔阳怊怅:提到两地,唤起了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 半幅小丹青:强调画作的局限性,但又能传达丰富的意象。
- 画出东船西舫:生动描绘了江上的景象,展现出繁华与宁静的对比。
- 白傅青衫已往:通过服饰的描写,隐喻着逝去的时光与人物。
- 商妇琵琶犹响:琵琶声象征着生活的坚韧与美丽,虽已无形,却依然萦绕在心头。
- 无限断肠声,只在行间纸上:情感的深刻与无奈,传达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过往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无限断肠声”比喻诗人的悲伤,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东船西舫”,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意象: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使得诗歌意境更为深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个人情感的深刻体验。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情的交织,传达了生命的短暂与美好,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艺术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苦竹:象征坚韧与清冷。
- 黄芦:自然的宁静与生机。
- 琵琶:生活的艰辛与艺术的美丽。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是自然的描绘,更是文化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苦竹与黄芦的描绘,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而琵琶的声音则让人联想到人类情感的脆弱与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苦竹”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坚韧
- C. 富贵
-
“白傅青衫已往”中的“青衫”指代什么?
- A. 文人
- B. 商妇
- C. 艺术家
-
诗中的琵琶声象征了什么?
- A. 生活的艰辛
- B. 自然的和谐
- C. 战争的悲惨
答案
- B. 坚韧
- A. 文人
- A. 生活的艰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琵琶行》——白居易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诗词对比
- 《琵琶行》与《荆州亭》都涉及琵琶这一元素,但《琵琶行》更多描绘了琵琶女的悲怆故事,而《荆州亭》则通过琵琶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对往昔的怀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诗词鉴赏与创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