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

时间: 2025-01-06 11:45:27

僧蹊蟠青苍,莓苔上秋床。

露翰饥更清,风茑远亦泉。

扫石出古色,洗松纳空光。

久游不忍还,迫迮冠盖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僧蹊蟠青苍,莓苔上秋床。
露翰饥更清,风茑远亦泉。
扫石出古色,洗松纳空光。
久游不忍还,迫迮冠盖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条蜿蜒的僧侣小径,旁边青翠的山峦和秋天的苔藓床铺。清晨的露水让人感到更加清新,远处的风声仿佛像泉水流淌。诗人用扫石的方式,展现出古老的韵味,洗净的松树在空中闪烁着光芒。长时间的游玩让人不忍离去,然而又不得不回到繁华的场所。

注释:

  • 僧蹊:僧人的小路,指向寺庙的道路。
  • 蟠青苍:形容山色苍翠,青色缠绕。
  • 莓苔:指苔藓,常生长在潮湿阴凉处。
  • 露翰:露水滋润的样子,比喻清新。
  • 风茑:风声如同茑萝的鸣叫,形容远处的自然声音。
  • 扫石出古色:用扫帚扫石头,显示出古朴的色泽。
  • 洗松纳空光:洗净松树,接受空中的光辉。
  • 久游不忍还:久留不愿返回。
  • 迫迮冠盖场:不得不回到繁华的场所,形容城市的热闹喧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王安石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反映出对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王安石晚年之时,正值其政治生涯的低潮期。诗中对自然的描写与对寺庙静谧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心态,表现出一种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王安石的《昆山慧聚寺次孟郊韵》是一首极具意境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清幽的自然景象,带给读者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受。开篇的“僧蹊蟠青苍”点明了地点,描绘出一条通往寺庙的小路,路旁青山环绕,给人一种幽深的感觉。接着“莓苔上秋床”通过细节展现出秋季的特征,苔藓铺成的床,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温暖和安逸的氛围。

而后几句“露翰饥更清,风茑远亦泉”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将晨露和风声与清泉相联系,表现出自然的和谐与美好。整首诗在清新自然的描绘中,流露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最终以“久游不忍还”表达了对繁华世俗的无奈与厌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僧蹊蟠青苍:开头直接引入了环境,暗示着一种静谧与幽深。
  • 莓苔上秋床:秋天的苔藓床,传达出一种温柔的自然感。
  • 露翰饥更清:晨露使得环境更加清新,传达出一种冷冽之美。
  • 风茑远亦泉:远处的风声如泉水流动,带来一种悠远的意境。
  • 扫石出古色:用扫石的动作表现出古老的韵味。
  • 洗松纳空光:松树在空中闪烁着光辉,营造出一种清透的感觉。
  • 久游不忍还:长时间逗留,内心的不舍。
  • 迫迮冠盖场:不得不返回繁华的场所,反映出世俗的无奈。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对仗等修辞手法,如“扫石出古色”和“洗松纳空光”展现出一种精致的对称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传达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繁华世界的厌倦,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僧侣:象征着宁静和超脱的生活。
  • 青苍山:代表自然的美丽与壮阔。
  • 苔藓:象征着时间的沉淀与自然的亲密。
  • 露水:传达出清新和生命的气息。
  • 古石: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沉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僧蹊”指的是什么? A. 僧人的小路
    B. 僧人的房间
    C. 水中的小路
    D. 风中的小路

  2. “久游不忍还”的意思是? A. 不想回家
    B. 不想再游玩
    C. 不想离开这里
    D. 不想吃东西

  3. 诗中提到的“风茑远亦泉”意指? A. 风声如泉水流动
    B. 风很大
    C. 远处有泉水
    D. 风声很小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王安石的该诗更加强调了人对自然的向往与世俗的对比;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两者在意境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诗人情感和思想。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