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二首》

时间: 2025-01-08 00:20:19

儒者陵夷此道穷,千秋止有一扬雄。

当时荐口终虚语,赋拟相如却未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扬子二首
王安石

儒者陵夷此道穷,
千秋止有一扬雄。
当时荐口终虚语,
赋拟相如却未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儒家学者的反思。儒者在此道上遭遇困境,经过千年,只有扬雄(扬子)的声名流传。那时的推荐名声不过是空话,而赋诗模仿相如的作品却没有达到那种工整的水平。

注释:

  • 儒者:指儒家学者,专注于儒学的人。
  • 陵夷:指被压迫或遭受打击。
  • 此道:指儒家学说或儒学的道路。
  • 扬雄:汉代著名的文学家,以《对联》闻名。
  • 荐口:推荐、赞誉。
  • 虚语:空洞的言辞,没有实质内容。
  • 赋拟:作诗、赋诗的模仿。
  • 相如:指司马相如,汉代著名的辞赋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是“新法”的倡导者,致力于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常常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安石对儒学和文学的思考时期。面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他对儒者的现状感到失望,表达了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向往,同时也批评了当时流行的空洞言辞。

诗歌鉴赏:

《扬子二首》通过对儒家学者的困境及其文学成就的反思,揭示了王安石对当时文化氛围的不满。首句“儒者陵夷此道穷”直指儒家文化在当时的衰落,充满忧虑和无奈。“千秋止有一扬雄”则强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真正杰出的文人屈指可数,扬雄成为唯一的代表,显示出对文学的珍视和对人才的渴望。

接下来的两句“当时荐口终虚语,赋拟相如却未工”则揭示了王安石对当时文人创作的批评。他认为很多人的推荐只是空话,缺乏实质性的贡献,而模仿司马相如的作品也无法达到应有的艺术水平。这一部分反映出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失望,同时也展现了王安石对文学标准的高要求。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明了,言辞中透出一种深刻的思索和对文化的责任感,呼应了王安石在政治和文化上的追求与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儒者陵夷此道穷:儒家学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遭遇压制,儒学之道难以继续发扬。
  • 千秋止有一扬雄:经过千年的历史,只有扬雄的名声仍然传颂,表明人才的稀缺。
  • 当时荐口终虚语:当时的推荐名声充满虚假,缺乏真正的实质。
  • 赋拟相如却未工:那些模仿司马相如的作品却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水平,表达了对当代文人创作的失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前后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将儒者的困境比作“陵夷”,形象生动。
  • 反讽:批评当时文学创作的空洞,具有讽刺意味。

主题思想:

全诗反映了王安石对儒家学者困境的关注,对优秀文学的渴望,以及对当代文化现状的批判。通过对扬雄的赞美,表达了对真正文学价值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儒者:象征传统文化与知识的承载者。
  • 扬雄:象征优秀文人的代表。
  • 虚语:象征空洞无物的文化现象。

这些意象在诗中共同构建了一个对比,反映出王安石对当时文化现象的深刻思考与批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儒者陵夷此道穷”中的“陵夷”指什么? A. 繁荣
    B. 凋敝
    C. 发展
    D. 进步

  2. 诗中提到的“扬雄”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 A. 魏晋
    B. 汉
    C. 唐
    D. 宋

  3. “当时荐口终虚语”表达了对当时文人的什么看法? A. 赞美
    B. 批评
    C. 中立
    D. 忽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比较王安石的《扬子二首》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关注文化的传承与现实的困境,后者则强调个人豪情与酒的快意,反映出两位诗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和文化背景。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论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