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曾鲁公》

时间: 2025-01-14 03:58:17

翊戴三朝冕有蝉,归荣今作地行仙。

且开京阙萧何第,未放江湖范蠡船。

老景已邻周吕尚,庆门方似汉韦贤。

一觞岂足为公寿,愿赋长虹吸百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翊戴三朝冕有蝉,
归荣今作地行仙。
且开京阙萧何第,
未放江湖范蠡船。
老景已邻周吕尚,
庆门方似汉韦贤。
一觞岂足为公寿,
愿赋长虹吸百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曾鲁公的敬仰与怀念。诗人说他曾在三朝为官,地位显赫,如同蝉鸣般受人尊崇;如今虽归隐于世,犹如仙人一般自在。想要在京城的阙门中开启萧何的宅第,却还没能放下江湖的范蠡之船。年华已近老去,周吕尚的景象依旧在眼前,而庆门的景致更似汉朝韦贤的风采。一杯酒怎能祝愿公的长寿?我愿用长虹来吸引百川的水流。

注释:

  • 翊戴:辅佐、支持;这里指辅佐皇帝。
  • 三朝:指三位皇帝,说明其经历的久远。
  • :象征高贵和清雅,蝉声清脆。
  • 地行仙:形容隐居者如同神仙般自在。
  • 萧何:汉朝的著名宰相,指其高贵地位。
  • 范蠡:春秋时期的智者,代表隐士的生活。
  • 周吕尚:周朝的开国功臣,象征长寿和智慧。
  • 汉韦贤:汉朝的忠臣,象征品德和才华。
  • 一觞岂足为公寿:一杯酒怎能祝公的长寿,表达了祝愿的不足。
  • 长虹吸百川:比喻愿望的宏大与美好,想要吸引所有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以其政治改革和文学成就而闻名,倡导“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晚年,表达了他对曾鲁公的敬仰,反映出他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曾鲁公是古代贤者的代表,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谒曾鲁公》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诗作。王安石通过对曾鲁公的回忆,展现了自己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思考。诗中起初用“翊戴三朝冕有蝉”,一方面描绘了曾鲁公的显赫地位,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对逝去荣华的惋惜。接着,诗人提到自己虽已归隐,却仍渴望在京城的阙门中实现更高的理想,表现了对仕途的执着与追求。最后几句则通过饮酒祝愿,表达了对长寿的渴望与对理想的美好愿景,使用“长虹吸百川”的比喻,寓意着理想的宏伟和对美好事物的吸引。整首诗结构严谨,感情真挚,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翊戴三朝冕有蝉:曾鲁公辅佐了三位皇帝,地位显赫,如同高贵的蝉。
  2. 归荣今作地行仙:虽然如今他归隐,但生活如同神仙。
  3. 且开京阙萧何第:想要在京城的阙门中开设萧何的宅第,象征理想。
  4. 未放江湖范蠡船:尚未放下自己在江湖中的追求,如同范蠡。
  5. 老景已邻周吕尚:年华已老,周吕尚的形象依旧在心中。
  6. 庆门方似汉韦贤:庆门的美景仿佛汉朝韦贤的风采。
  7. 一觞岂足为公寿:一杯酒怎能祝愿公的长寿,表达祝愿不足。
  8. 愿赋长虹吸百川:希望以长虹吸引百川,象征愿望的宏大。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蝉”比喻曾鲁公的高贵地位。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对称美。
  • 象征:如“长虹”象征着理想与理想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曾鲁公为主题,体现了对历史名人的敬仰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人生的无奈与追求的坚定,传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贵与清雅。
  • 长虹:象征理想与追求的宏伟。
  • 江湖:象征自由与隐逸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不包括以下哪一位? A. 萧何
    B. 范蠡
    C. 诸葛亮
    D. 周吕尚

  2. 诗中“翊戴三朝冕有蝉”的意思是?
    A. 曾鲁公地位高贵
    B. 曾鲁公隐居
    C. 诗人对蝉的描写
    D. 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3. “一觞岂足为公寿”的意思是?
    A. 一杯酒太少
    B. 一杯酒可以祝寿
    C. 诗人渴望长寿
    D. 诗人不喜欢喝酒

答案:

  1. C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杜甫的作品均反映了对历史与理想的思考,但王安石更注重个人理想的表达,而杜甫则常有对国家与民生的关切。

参考资料:

  • 《王安石文集》
  • 《宋诗选注》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