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

时间: 2025-01-16 22:50:31

五级浮屠透泬寥,黄皮园上梵坊遥。

当时雷就家曾弃,前代皇妃迹已销。

铃带水风传古衕,灯分山月照长桥。

根基自广云层减,拥肿难供画笔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雷峰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五级浮屠透泬寥,
黄皮园上梵坊遥。
当时雷就家曾弃,
前代皇妃迹已销。
铃带水风传古衕,
灯分山月照长桥。
根基自广云层减,
拥肿难供画笔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雷峰塔的景象与历史。五级的浮屠在广阔的天空下显得渺小,远处的园林中隐约可见梵音的寺庙。当年雷峰塔的主人曾经抛弃了这里的繁华,而往日的皇妃的足迹也已消逝不见。铃声随水风传来,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灯光照耀着长桥,映出山间的月色。根基已然宽广,云层的沉重却让人难以用画笔将其描绘。

注释:

字词注释:

  • 五级浮屠:指雷峰塔,塔身有五层。
  • 泬寥:形容空间空旷而深远。
  • 黄皮园:指黄皮树的园林,象征着园中的美丽景致。
  • 梵坊:指佛教寺庙。
  • 雷就家:指雷峰塔的主人,曾经富贵。
  • 皇妃:指曾经居住在此的皇妃。
  • 铃带水风:铃声随风而来。
  • 灯分山月:灯光与山间明月交相辉映。
  • 根基自广:塔的基础已经很宽广。
  • 云层减:形容云层的沉重。

典故解析:

  • 雷峰塔:位于杭州,因其与白蛇传的故事有关而闻名。
  • 皇妃: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位皇妃,她的故事遗留在此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

创作背景: 雷峰塔是杭州的名胜,历史悠久,诗人通过描绘塔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景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雷峰塔的壮丽景观与悠久历史。开篇以“五级浮屠透泬寥”揭示了塔的高耸与空旷,给人以遥远和壮阔的感觉。接着提及“黄皮园上梵坊遥”,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引入了宗教的宁静,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

“当时雷就家曾弃,前代皇妃迹已销”则让人思考历史的无情,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令人感到惋惜。接下来的“铃带水风传古衕”,铃声随着水风传来,仿佛在诉说古老的故事,富有诗意。而后一句“灯分山月照长桥”则通过灯光与月色的对比,渲染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场景,象征着希望与宁静。

最后两句“根基自广云层减,拥肿难供画笔描”则对雷峰塔的基座进行总结,强调其巍峨的姿态与难以完美再现的美丽。这不仅是对塔本身的赞美,也让人联想到艺术创作的局限性。整首诗在描绘美景的同时,传达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增添了诗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五级浮屠透泬寥:描绘雷峰塔的壮丽,强调其高耸在空旷的天空之中。
  2. 黄皮园上梵坊遥:描写远处的佛教寺庙,增添神秘感。
  3. 当时雷就家曾弃:追忆历史,感叹繁华已逝。
  4. 前代皇妃迹已销:提及历史人物,强调历史的变迁。
  5. 铃带水风传古衕:铃声与水风交融,勾起古老的回忆。
  6. 灯分山月照长桥:灯光与月色相映,营造出美丽的夜景。
  7. 根基自广云层减:强调塔的基座之广,寓意深远。
  8. 拥肿难供画笔描:表达艺术创作的局限,令人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景物与情感结合,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铃带水风”与“灯分山月”,增强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历史沧桑与人生感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雷峰塔的描绘,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美的追求,深刻地反映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寓意着岁月的流逝与事物的变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屠:象征着宗教信仰与历史文化。
  • 水风: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过往的回忆。
  • 灯与月:象征着希望与宁静,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雷峰塔有几层?

    • A. 四层
    • B. 五层
    • C. 六层
  2. 诗中提到的“铃带水风”是指什么?

    • A. 风铃的声音
    • B. 水中的波纹
    • C. 古寺的声音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历史的感慨
    • B. 对爱情的思考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但杜甫的情感更为沉重,而董嗣杲的《雷峰》则透出一丝对美的向往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雷峰塔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