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倚楼目远春人不来》

时间: 2025-01-04 07:31:41

梦影小红楼。

东风笛送愁。

游丝宛转飏帘钩。

帘外玉梅花落尽,空翠羽,说啁啾。

莫唱少年游。

斜阳冷欲秋。

木兰烟隔美人舟。

江水微茫芳草外,怜多事,替春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多令 倚楼目远春人不来
作者: 姚燮 〔清代〕

梦影小红楼。东风笛送愁。游丝宛转飏帘钩。
帘外玉梅花落尽,空翠羽,说啁啾。
莫唱少年游。斜阳冷欲秋。
木兰烟隔美人舟。江水微茫芳草外,怜多事,替春流。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我看到一座小红楼,东风吹来,笛声令人愁苦。游丝轻轻飘动,缠绕在窗帘的钩子上。
窗外的玉梅花已经凋落殆尽,空中飘荡着翠绿色的羽毛,似乎在低声啁啾。
请不要再唱那首关于青春的歌。斜阳已经开始变冷,仿佛秋天即将来临。
木兰花的烟雾隔开了美人的小舟,江水在芳草的尽头显得模糊而渺小,令人怜惜的是这繁杂的事情,替代了春天的流逝。

注释:

  • 梦影:梦中的影子,指幻影或梦境。
  • 小红楼:可能指代一个温馨的住所或情感的寄托。
  • 东风:春风,象征温暖与希望。
  • 笛送愁:笛声带来的忧愁。
  • 游丝:轻柔的丝线,象征着细腻的情感。
  • 玉梅:指梅花,象征高洁与孤傲。
  • 空翠羽:空中轻盈的羽毛,可能指春天的气息。
  • 少年游:指青春时光,常用来表达对青春的怀念。
  • 斜阳: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木兰:可能指木兰花,象征美好与坚韧。
  • 江水微茫:江水模糊不清,暗示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燮(约1640-1720),清代诗人,字景琏,号澄舟,江苏人。姚燮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物,情感细腻,常以小景表达深情,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受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个人情感抒发的影响,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诗歌鉴赏:

《唐多令 倚楼目远春人不来》是一首表达春日愁绪的词作。全词浸透着淡淡的忧伤与思念之情,诗人在梦中看到的小红楼,仿佛是他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东风送来的笛声,既是春天的呼唤,也是愁苦的象征,表明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无奈与渴望。

“游丝宛转飏帘钩”一句,展现了细腻的春意,游丝的轻盈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柔情。然而,窗外的玉梅花落尽,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青春的消逝,令人感到惋惜与伤感。

诗的后半部分更是浓缩了离别的情感,斜阳冷欲秋,描绘出一种将要告别春天的景象,木兰烟隔美人舟,似乎在表达一种遥远的思念。江水微茫芳草外,诗人感慨万千,春天的流逝让他感到无奈与哀伤,表现出对多事之春的怜惜。

整首词以细腻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春天与青春的思念与感伤,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梦影小红楼:梦境中的小红楼,隐喻美好的回忆。
  • 东风笛送愁:春风与笛声交织出愁绪。
  • 游丝宛转飏帘钩:游丝轻轻飘动,象征柔情的流动。
  • 帘外玉梅花落尽:窗外梅花凋零,暗指青春的消逝。
  • 空翠羽,说啁啾:空中飘荡的翠羽,似乎在低声吟唱。
  • 莫唱少年游:请求停止对青春的怀念与歌唱。
  • 斜阳冷欲秋:夕阳渐冷,预示着秋天的来临。
  • 木兰烟隔美人舟:烟雾隔开美人的小舟,传达思念。
  • 江水微茫芳草外:江水模糊,象征未来的迷茫。
  • 怜多事,替春流:对繁杂事务的怜惜,替代了春天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梦影小红楼”暗示对美好回忆的向往。
  • 拟人:如“空翠羽,说啁啾”,使自然景象更具情感。
  • 对仗:整首词的对仗工整,增添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青春的怀念、对春天的眷恋,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伤。通过细腻的意象,传达出深厚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红楼:象征着温馨与回忆。
  • 东风:代表春天的到来与希望。
  • 游丝:象征着细腻的情感与柔情。
  • 玉梅花:象征高洁与孤独的美。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唐多令 倚楼目远春人不来》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姚燮
    C. 杜甫
    D. 白居易

  2. “东风笛送愁”中“东风”象征什么?
    A. 秋天
    B. 春天
    C. 夏天
    D. 冬天

  3. 词中提到的“玉梅花”象征什么?
    A. 繁华
    B. 高洁与孤独
    C. 爱情
    D. 友谊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唐多令 倚楼目远春人不来》与《春江花月夜》,两者均流露出对春天的感慨,但后者更加强调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参考资料:

  • 诗词鉴赏相关书籍
  • 清代诗人研究资料
  • 古诗词修辞手法解析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