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淮甸城居寄任刺史
作者: 林逋〔宋代〕
原文展示:
扰扰非吾事,深居断俗情。
石莎无雨瘦,秋竹共蝉清。
剑在慵闲拂,诗难忆细评。
寥然独搘枕,淮月上山城。
白话文翻译:
这纷扰的事情与我无关,我深居简出,断绝了俗世的情感。石头的莎草因缺水而显得瘦弱,秋天的竹子和蝉鸣显得格外清晰。我的剑懒懒地搁在一旁,写诗时难以细细品评。独自倚着枕头,远望淮水边的月亮照在山城上。
注释:
- 扰扰: 纷扰,形容事情多而杂乱。
- 断俗情: 断绝世俗的情感,表示与世俗生活隔绝。
- 石莎: 一种生长在石头上的莎草,常见于干旱地带。
- 秋竹: 秋天的竹子,指竹林在秋季的景象。
- 慵闲: 懒散,不愿意活动。
- 搘枕: 倚靠在枕头上。
- 淮月: 指淮河上的月亮。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淮月”可以联想到淮河流域的自然景观,代表了作者对乡愁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字宗白,号雪塘,浙江人,宋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林逋隐居淮甸城时,因其好友任刺史被贬,故有寄情之作。诗中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纷扰世事的漠然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篇“扰扰非吾事”便明确了诗人态度,表现出他与世俗的隔绝。接着,诗人描绘了石莎与秋竹的景象,传达了自然界的清冷与孤独,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氛围。
在“剑在慵闲拂,诗难忆细评”中,诗人用剑作为象征,暗示他心中虽有武器(即志向),但却无心去动,体现了一种懒散的心态。最后的“淮月上山城”则将视线引向远方,展现出一种孤独却又宁静的境界,似乎是在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沉醉与对现实的超脱。
整首诗以极简的意象,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生活的思考,展示了宋代文人特有的审美追求与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扰扰非吾事”:开篇直接表达诗人对世事的态度。
- “深居断俗情”:强调隐居生活,远离世俗的情感。
- “石莎无雨瘦”:描绘自然景象,暗示干旱与孤独。
- “秋竹共蝉清”:秋天的竹子与蝉鸣,营造清幽的气氛。
- “剑在慵闲拂”:象征诗人的志向与懒散的心态。
- “诗难忆细评”:表达写诗时的困难与对细节的遗忘。
- “寥然独搘枕”:孤独的状态,暗示心境。
- “淮月上山城”:以月亮作结,展现宁静的美好。
-
修辞手法:
- 比喻: “剑”象征志向与能力。
- 对仗: “石莎无雨瘦,秋竹共蝉清”,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 通过自然意象传达情感,增添诗的意境。
-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是对世俗纷扰的拒绝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石莎: 象征孤独与艰苦的生活。
- 秋竹: 代表清新与宁静。
- 剑: 表达志向与慵懒。
- 淮月: 象征美好与思乡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扰扰”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A. 安静
B. 纷扰
C. 美好
答案:B -
“剑在慵闲拂”中“剑”象征什么? A. 志向
B. 武器
C. 朋友
答案:A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宁静的氛围? A. 石莎
B. 秋竹
C. 淮月
D. 以上皆是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隐居生活的诗作。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与隐逸生活的佳作。
诗词对比:
- 林逋与陶渊明的作品都表现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林逋的诗更注重对细腻情感的描绘,而陶渊明则更多地关注生活的哲理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林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