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霄宫
作者: 林逋 〔宋代〕
大滌山相向,华阳路暗通。
风霜唐碣久,草木汉祠空。
剑石苔花碧,丹池水气红。
幽人天柱侧,茅屋洒松风。
白话文翻译:
大滌山相对而立,华阳路幽暗地相连。
风霜侵蚀的唐代石刻已久,汉朝的祠庙草木凋零。
剑形的岩石上长满了碧绿的苔藓,丹池里的水气弥漫着红色的光彩。
隐居之人住在天柱山的旁边,茅屋里飘散着松林的清风。
注释:
- 大滌山:指一座高山,可能是诗人所处的环境。
- 华阳路:可能是指通往某个名胜的道路,暗示难以抵达。
- 唐碣:指唐代的石刻,代表着历史的沧桑。
- 汉祠:指汉代的庙宇,象征古老文化的衰败。
- 剑石:形状像剑的石头,可能代表险峻的山势。
- 丹池:一种池塘,水色呈红,象征美丽的景色。
- 幽人:隐居的士人,代表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洒松风:松树的风声,传达一种宁静的气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逋(967-1028),字景仁,号孤山,浙江人,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林逋一生隐居,崇尚自然,与世无争,作品多描写山水景物及其心境,语言清新,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林逋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诗中描绘的景象与他的隐居生活紧密相连,表现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洞霄宫》是林逋在隐逸生活中创作的一首颂美诗,诗中描绘了大滌山的巍峨、华阳路的幽暗、唐代石刻的久远以及汉代庙宇的荒凉,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自然的赞美。全诗的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的开头两句通过描绘山与路的关系,营造了一个幽静而神秘的空间。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历史遗迹的描写,表现出一种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使人感受到世事的无常。最后两句通过描写隐士的生活环境,传达出一种清静、自然的恬淡与安宁。
林逋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首诗不仅是一幅自然风光的画卷,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每一处景物都蕴藏着诗人的情感与哲思,使得整首诗在简约中透出深邃的意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大滌山相向:描绘了两座山高耸的情景,气势磅礴。
- 华阳路暗通:暗示通往华阳的路途不明,增添神秘感。
- 风霜唐碣久:时间的流逝使得唐代的石刻经历了风雨,象征历史的沧桑。
- 草木汉祠空:汉代的庙宇已然荒废,草木丛生,表现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剑石苔花碧:描绘出岩石上的苔藓,象征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美丽。
- 丹池水气红:红色的水气增添了池塘的美感,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幽人天柱侧:隐士栖息在天柱山旁,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 茅屋洒松风:茅草屋中松风拂面,传达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节奏感与韵律美。
- 意象:将自然景物与人文历史结合,创造出丰富的意象。
- 象征:剑石、丹池等意象象征着诗人的志向与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隐逸生活为主题,充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大滌山:象征着稳固与永恒。
- 华阳路:象征着人生的道路与选择。
- 唐碣:代表着历史的遗存与沧桑。
- 汉祠:象征着古代文化的衰退。
- 剑石:象征着自然的险峻与坚韧。
- 丹池: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丽。
- 幽人:象征着隐逸者的智慧与宁静。
- 松风:象征着自然的清新与恬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大滌山”是指什么? A. 一座高山
B. 一条河流
C. 一片森林 -
“华阳路暗通”中的“暗”字表现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神秘
C. 哀伤 -
诗中提到的“幽人”生活在哪里? A. 山顶
B. 河边
C. 天柱侧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与自然风光,但更加强调了秋天的宁静与思考。相比之下,林逋的《洞霄宫》则更多地关注历史与文化的沉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林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