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有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之句用其韵为》

时间: 2025-01-19 16:42:19

南方秋不悲,奈我居异乡。

不见枫叶丹,但怜菊花黄。

扫迹燕如客,斜书雁成行。

梦中清愁阔,云此是潇湘,潇湘连洞庭,何处是东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方秋不悲,奈我居异乡。
不见枫叶丹,但怜菊花黄。
扫迹燕如客,斜书雁成行。
梦中清愁阔,云此是潇湘,
潇湘连洞庭,何处是东阳。

白话文翻译:

南方的秋天并不令人悲伤,只是我身处异乡。
看不到红枫的叶子,只能怜惜那黄色的菊花。
燕子轻轻扫过,像是过客,斜飞的雁阵在天际成行。
梦中清愁无尽,这里仿佛是潇湘,
潇湘连通洞庭湖,那东阳又在何方呢?

注释:

  • :怎么,如何。
  • 异乡:他乡,外地。
  • 不见枫叶丹:没有看到红色的枫叶。
  • :怜惜,爱惜。
  • 扫迹:燕子掠过的痕迹。
  • 雁成行:大雁成群飞行。
  • 潇湘、洞庭:潇湘指的是湘江流域,洞庭湖是湖南的一个大湖。
  • 东阳:指东阳地区,作者的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刚中,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郑刚中身处南方秋天的异乡,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他在异乡的孤独与愁苦。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南方秋天的景象,并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开头“南方秋不悲,奈我居异乡”直接点出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虽然他承认南方的秋天并不悲凉,但内心却因身处异地而涌起一阵阵失落。接着“不见枫叶丹,但怜菊花黄”一句,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强调了他对故乡秋天特有景象的怀念,枫叶的红是他心中理想的景象,而只有菊花的黄令他倍感惆怅。

诗中“扫迹燕如客,斜书雁成行”描绘了秋天的燕子和大雁,燕子象征着自由与归属,而大雁则是群体的象征,二者一起映衬了诗人的孤独。“梦中清愁阔,云此是潇湘”,在梦中,潇湘的景象显现出来,寄托着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最后的“何处是东阳”则是对故乡的直接呼唤,体现出强烈的归属感和渴望。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分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秋天特有的感伤,展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人事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南方秋不悲,奈我居异乡:南方的秋天并不让人感到悲伤,但我却因为身处异乡而感到忧愁。
    • 不见枫叶丹,但怜菊花黄:看不到红枫的美丽,只能怜惜那黄色的菊花,表达了对美好景象的怀念。
    • 扫迹燕如客,斜书雁成行:燕子轻轻掠过,像过客一般,大雁成群飞行,暗示了离别与孤独。
    • 梦中清愁阔,云此是潇湘:在梦里,愁绪扩大,这里仿佛是潇湘,体现出对故乡的向往。
    • 潇湘连洞庭,何处是东阳:潇湘与洞庭湖相连,诗人迷茫于东阳的归属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枫叶丹”与“菊花黄”的对比,传达思乡之情。
    • 比喻:将燕子比作“客”,表达一种孤独的漂泊感。
    • 意象:用潇湘、洞庭等意象,构建出故乡的画面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愁苦,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深切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枫叶:象征秋天的美好与丰收,寓意着对故乡美好景象的向往。
  •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菊花常象征坚韧与高洁,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接受。
  • 燕子:象征着自由与归属,给人以希望,但在此处却因其“如客”而显得孤独。
  • :大雁成行,象征着团聚与归属,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异乡”指的是哪里?

    • A. 自己的故乡
    • B. 他乡
    • C. 乡村
  2. 诗人对南方的秋天感到:

    • A. 悲伤
    • B. 幸福
    • C. 不悲
  3. 诗中提到的“潇湘”与“东阳”有什么关系?

    • A. 地理位置相近
    • B. 都是诗人的故乡
    • C. 东阳是潇湘的归属

答案

  1. B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描绘夜景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诗词对比

  • 杜甫与郑刚中的作品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更多的是在战乱中对安宁生活的向往,而郑刚中则是在自然景象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思乡。两者的情感虽有相似之处,但背景与情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