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路入兴安境,风光异昔年。
山川虽好在,井邑顿凄然。
雨打半颓屋,烟荒未辟田。
起丁征籴急,官府为防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我行进到兴安地区,看到的景色与往年大为不同。虽然山川依旧美丽,但村庄却显得十分萧条。雨水打在那半毁的房屋上,烟雾弥漫,田地也尚未开垦。为了应对徭役的征收,官府开始加强边防措施。
注释:
- 兴安境:指兴安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山水相间,风光独特。
- 昔年:过去的年份。
- 井邑:指村庄和城镇。
- 半颓屋:指半毁的房屋,形象地描绘出村庄的凋敝。
- 征籴:征收粮食,意指官府对农民的征税。
- 防边:加强边防,表明对外界威胁的防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及边疆生活,风格清新,常带有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动荡时期,兴安地区可能受到战乱影响,诗人通过描绘景象反映了社会动荡带来的民生困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捕捉了风景与人文环境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关怀。开篇的“路入兴安境”不仅是地理上的转折,更是情感上的引子,诗人一入境地,便怀旧于往昔的繁荣。接着,诗人通过“山川虽好在,井邑顿凄然”的对比,揭示了外在美景与内在凋敝之间的矛盾。虽然自然景色依旧优美,但人们的生活却因战争而变得贫困。接下来的“雨打半颓屋”更是通过细节描写,增强了悲凉的氛围,表现出人们的无奈与苦楚。最后两句提到官府的征粮与防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紧张局势,暗示着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整首诗在对比中传达了深刻的社会关怀,情感真挚而沉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路入兴安境:诗人踏入兴安地区,开启了新的旅程。
- 风光异昔年:与往年相比,眼前的风景发生了变化。
- 山川虽好在:山川的美丽依旧存在。
- 井邑顿凄然:然而村庄却显得凄凉。
- 雨打半颓屋:雨水击打着破损的房屋,增加了凄凉感。
- 烟荒未辟田:烟雾弥漫,田地还未开垦,暗示生计艰难。
- 起丁征籴急:官府开始急于征收粮食。
- 官府为防边:官府为了防止外敌,增强边防。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自然景色与人文环境的变化,增强了情感的冲突。
- 细节描写:如“雨打半颓屋”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村庄的破败。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兴安的自然景色与村庄的萧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忧虑与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怀,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川: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井邑:代表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和谐。
- 雨打:象征艰难与困苦,表现了民生的愁苦。
- 烟荒:象征战乱带来的破坏与荒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李曾伯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征籴”指的是什么?
- A. 征兵
- B. 征税
- C. 征粮
- D. 征土地
-
诗人对兴安地区的感受是?
- A. 愉悦
- B. 失落
- C. 忧虑
- D. 无所谓
答案:
- B. 宋代
- C. 征粮
- C. 忧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忧虑。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李曾伯《入兴安界》与杜甫《春望》的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于国家与家园的思念与哀伤,但李曾伯更侧重于地域的变化,而杜甫则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李曾伯的生平与作品研究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