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 咏古七首 其一 张女郎》
时间: 2025-01-01 18:26: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张家二女天人姿,
西风秦陇吹空祠。
吴兴瘦沈美风调,
邂逅一笑难为持。
客亭惝恍婵娟子,
翠幰珠軿去如驶。
酒坐琴声箜篌声,
姊妹双双落红水。
红水。啼难止。
弄罢箜篌相顾起。
女郎祠掩西风里,
绣幌明帘徙倚。
兰香姨与智琼姊,
怀恨多年同此。
白话文翻译
张家的两个女儿如天上仙子,
西风吹过秦陇,空荡荡的祠堂里吹来一阵阵凉意。
吴兴的那位瘦弱的美人儿,
偶然间一笑,令人难以忘怀。
在客亭中,迷离的眼神让人想起了那位美丽的女子,
她如同乘坐着华丽的珠帘轿子迅速而去。
酒席上,琴声和箜篌声交织在一起,
姐妹俩双双落下的红花如同流水一般。
红水,啼声难以止息。
箜篌声停止后,两人相视而起。
女郎的祠堂被西风轻轻掩映,
绣幌和明亮帘子随意倚靠。
兰香姨和智琼姐姐,
多年来的怨恨如今仍旧留存。
注释
- 张家二女:指张氏家族的两位女子,形容她们的美丽。
- 天人姿:形容女子的姿态如同天上神仙一般。
- 西风秦陇:西风吹过秦地的山陇,表达一种空寂的感觉。
- 邂逅:偶然相遇。
- 惝恍:神志恍惚,迷离的状态。
- 翠幰:翠绿色的纱幔。
- 珠軿:华丽的轿子。
- 酒坐:饮酒的场所。
- 箜篌声:古代的一种乐器,声调悠扬动听。
- 落红水:花瓣落水,象征着离愁别绪。
- 红水:指水中飘浮的花瓣,象征着凄美的情感。
- 绣幌明帘:精美的帷幔和窗帘,营造出一种雅致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0-1690),字仲明,号白云山人,晚号天池山人,清代诗人,擅长词曲,尤其以“调笑令”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女性的美丽与情感,充满了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调笑令·咏古七首 其一 张女郎》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在描写张家女子的同时,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本首《调笑令》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张家二女的美丽与气质,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又略显哀伤的情感基调。开篇即以“天人姿”来形容二女的绝世美貌,极具吸引力。接着用“西风秦陇”引出一种空旷、凉意的氛围,这种自然的描写与人物的美丽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美丽背后可能存在的孤寂。
诗中通过“邂逅一笑难为持”的描写,表达了偶然相遇的美好瞬间,这种瞬息万变的美感让人难以忘怀。而随着情节的发展,酒坐琴声与落红水的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既欢乐又悲伤的氛围,表现了美好事物的脆弱。
最后,诗句“怀恨多年同此”则将整首诗的情感升华至对过往的追忆与感叹,展现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无奈与感伤。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情感深沉,是一首充满了古典韵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张家二女天人姿:以极高的评价开篇,点明女子的美貌。
- 西风秦陇吹空祠:描绘了秋风萧瑟,衬托出女子的孤寂。
- 吴兴瘦沈美风调:提到吴兴的美人,暗示了美丽的多样性。
- 邂逅一笑难为持:强调了偶遇的瞬间之美。
- 客亭惝恍婵娟子:引入了对美丽女子的思念。
- 翠幰珠軿去如驶:用迅速的比喻展示女子的离去。
- 酒坐琴声箜篌声:营造出欢快的场面。
- 姊妹双双落红水:落花流水映衬出离愁别绪。
- 红水。啼难止。:重复表达情感的无法平息。
- 弄罢箜篌相顾起:演奏结束后,姐妹间的默契。
- 女郎祠掩西风里:再一次强调女子的孤独与美。
- 绣幌明帘徙倚:营造出雅致的环境。
- 兰香姨与智琼姊:引入新的角色,增加情感的层次。
- 怀恨多年同此:总结诗歌,感叹往昔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人姿”比喻女子的美丽。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对仗:如“酒坐琴声箜篌声”,平衡了诗句的结构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张家女子的美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失去时光的感伤。诗人在优美的意象中,流露出对往事的追忆与对美好瞬间的珍视,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美人:象征着美好与青春。
- 西风: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 红水:象征着哀愁与离别。
- 箜篌声:代表着艺术与情感的交融。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与人情的和谐美,也反映了古典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张家二女被描述为何种姿态? A. 王子姿
B. 天人姿
C. 村姑姿 -
“邂逅一笑难为持”中的“邂逅”是什么意思? A. 遇见
B. 分离
C. 喜欢 -
“红水”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快乐
B. 哀愁
C. 富贵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表现对女性美的细腻描写。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探讨了美丽与情感的主题。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自然与情感的交融。
- 李白的《庐山谣》:在对美的追求中,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美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