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其二》

时间: 2025-01-08 22:46:47

无计可消愁。

天路悠悠。

中情皓洁信余修。

萧艾不锄兰蕙萎,容与江洲。

举世烂羊头。

舜死尧幽。

羞羞铜臭汉公侯。

怪道薜萝山畔女,少与多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计可消愁。天路悠悠。中情皓洁信余修。萧艾不锄兰蕙萎,容与江洲。举世烂羊头。舜死尧幽。羞羞铜臭汉公侯。怪道薜萝山畔女,少与多仇。

白话文翻译:

我无计可消除愁苦,漫长的天路让我愈加忧愁。内心的情感如皓月般洁白,希望能得以修缮。虽然萧艾不除,兰蕙也会枯萎,任由它与江洲共存。世间的人们争相虚荣,舜和尧的死去让人感到幽怨。羞于铜臭的汉公侯,怪只怪那薜萝山畔的女子,少了情感反而与我生仇。

注释:

字词注释:

  • 无计:没有办法。
  • 消愁:消除愁苦。
  • 悠悠:形容时间或空间的悠长。
  • 皓洁:洁白而明亮。
  • 萧艾:萧和艾都是植物,常用作比喻。
  • 兰蕙:指兰花和蕙草,象征高洁。
  • 江洲:江边的洲渚。
  • 烂羊头:形容世人追逐虚名虚利。
  • 羞羞:感到羞耻。
  • 铜臭:指与金钱有关的庸俗气息。
  • 薜萝:一种植物,古时常用作比喻情感的复杂。

典故解析:

  • 舜死尧幽:舜和尧是古代贤明的帝王,象征着理想的统治者。诗中提到他们的死去,表现了对理想的失落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宁调元,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表现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风格多样,常使用典故和丰富的意象。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思想碰撞的时期,诗人通过抒发个人的愁苦与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时代的复杂与个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浪淘沙 其二》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词作。开篇“无计可消愁”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力,后面的“天路悠悠”则通过悠长的天路,象征人生旅途的漫长与艰辛。诗中提到的“皓洁信余修”写出了诗人对于内心情感的渴望与追求,反映出一种纯洁高尚的情感愿望。

接下来的“萧艾不锄兰蕙萎”则暗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尽管诗人内心有兰蕙之情,但外界的环境却让它们枯萎。接下来的“举世烂羊头”则是对社会虚名的讽刺,表现出一种对当下世风的失望与愤慨。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而细腻,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反思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无计可消愁:表达了诗人对愁苦的无奈。
  2. 天路悠悠:漫长的生活道路让人感到愁苦。
  3. 中情皓洁信余修:内心的情感如皓月般洁白,希望能得到修复。
  4. 萧艾不锄兰蕙萎:指理想的破灭与现实的无奈。
  5. 容与江洲:对环境的接受与无奈。
  6. 举世烂羊头:对世人追名逐利的讽刺。
  7. 舜死尧幽:对理想政治的失落与感慨。
  8. 羞羞铜臭汉公侯:对铜臭与权贵的鄙夷。
  9. 怪道薜萝山畔女,少与多仇:阐释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路”“江洲”,以自然景物象征人生境遇。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典故:如“舜死尧幽”,借古喻今,表现失落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人生苦闷的感叹与对理想的追求,揭示了在现实中人们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折射出对社会风气的深刻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路:象征人生的旅途。
  • 皓洁:象征内心的纯洁情感。
  • 兰蕙:象征高尚的理想。
  • 铜臭:象征庸俗与金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表达内心的愁苦?

    • A. 江洲
    • B. 天路
    • C. 兰蕙
  2. “舜死尧幽”中“舜”和“尧”象征什么?

    • A. 理想的统治者
    • B. 世俗的权贵
    • C. 自然的景色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较,两者都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宁调元的作品更为沉重,情感更为复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词选》
  2. 《古诗词鉴赏词典》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