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忆秦娥
作者: 谈印梅 〔清代〕
原文展示:
阑独倚。月明万里人千里。人千里。秦中云树,越中烟水。萍踪何处书难寄。故园应念归无计。归无计。几重离绪,数行乡泪。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明月照耀下,思念的人却远在千里之外。远在千里之外的有秦中的云树和越中的烟水。我的漂泊踪迹何处,难以寄书相问。故乡的情景让我思念,却无计可归。无计可归的我,心中有几重离愁,泪水流淌成行。
注释:
- 阑:栏杆。
- 独倚:独自靠着。
- 人千里:思念的人远在千里之外。
- 萍踪:漂泊的踪迹。
- 难寄:难以寄出。
- 故园:故乡。
- 离绪:离别的愁绪。
- 乡泪:对故乡的思念而流下的泪水。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著名典故,但“人千里”与“月明”结合,表现出诗人孤寂与思念的情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月亮的寄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谈印梅(1640-1734)是清代著名的女词人,生于江南,擅长词作,风格优雅细腻,常以女性的视角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谈印梅流亡生涯之际,经历了离乡背井的痛苦与思念,反映了她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离别的无奈。
诗歌鉴赏:
《忆秦娥》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的愁苦。诗中“月明万里”描绘了一幅清晰而宁静的夜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作者用“人千里”来强调思念之情的沉重,远方的亲人如同那遥不可及的月亮,让人倍感无奈。接下来,诗人将视线转向秦中和越中的自然景色,虽美丽却无助于解开她心中的愁绪。
“萍踪何处书难寄”展现了漂泊生活的困境,传统上“萍”象征漂泊不定,暗示她的生活状态。接着,诗人直言“归无计”,说明无论如何都无法回到故乡,流露出一股深深的无奈与悲伤。最后的“几重离绪,数行乡泪”则将情感推向高潮,离别的愁绪与乡愁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思考,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阑独倚:描绘诗人独自一人,孤独地倚靠在栏杆上,暗示内心的孤寂。
- 月明万里人千里:明亮的月光照耀着远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则拉得很远,突出思念的情感。
- 秦中云树,越中烟水:提到秦国的云和越国的水,象征着地理的遥远和心中的思念。
- 萍踪何处书难寄:漂泊不定的生活使得与家乡间的联系变得模糊,难以寄出思念之情。
- 故园应念归无计: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强烈,却无计可施,表现了无助感。
- 几重离绪,数行乡泪:表达了离别带来的愁绪和思乡的眼泪,情感浓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明”与“人千里”的对比,增强了思念的深度。
- 对仗:如“萍踪何处书难寄”中的“书难寄”与“归无计”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通过“几重离绪,数行乡泪”排比,突显情感的强烈。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思乡之情展开,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与对离别的无奈,情感真挚而细腻,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家国情怀的执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代表孤独与思念。
- 云树:象征故乡的自然景色。
- 烟水:隐喻模糊的记忆与情感。
- 萍踪:代表漂泊流浪的生活状态。
- 乡泪:象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月明万里”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安静
- B. 思念
- C. 快乐
- D. 忧伤
-
诗人提到的“萍踪”指的是什么?
- A. 故乡
- B. 漂泊的生活
- C. 亲人的音信
- D. 自然景观
-
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 A. 快乐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直接,情感较为简单明了。
- 《天净沙·秋思》:通过自然景象描绘思乡之情,意境更加深远。
参考资料:
- 朱自华《清代词人谈印梅研究》
- 李白《诗经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