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汉代名臣墓,风前立马看。
残碑荒藓合,古木野云寒。
流滞年华促,明良际遇难。
挥鞭行不得,回首望长安。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座汉代名臣的墓,我在风中骑马凝视。
残破的碑文与荒草交织,古老的树木在野外显得格外寒冷。
岁月流逝得太快,良好的前途与机遇却难以到来。
我挥鞭想要前行,却无法动身,只能回首眺望长安。
注释:
- 冯唐: 汉代名臣,指代他所葬之地,象征着历史的辉煌与沧桑。
- 残碑: 指墓碑的残缺,象征着往日的光辉已不复存在。
- 荒藓: 荒草与苔藓,代表墓地的荒凉和无人问津。
- 古木: 代表历史的久远,常常与时间的流逝相关联。
- 流滞年华: 形容时间的快速流逝,令人感慨。
- 明良际遇: 喻指优秀的人才与良好的机会,表示难以实现的理想。
- 长安: 汉代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怀珍,清代诗人,生活于清代中期,作品多表现对历史的追思与个人的感慨。他的诗风常常蕴含哲理,情感细腻,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
《冯唐墓》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反思的时期。诗人在历史的背景下,缅怀古代名臣,表达对当下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冯唐墓》通过对汉代名臣墓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首句“汉代名臣墓,风前立马看”直接引入主题,作者在风中骑马,象征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思索。接下来的“残碑荒藓合,古木野云寒”则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出墓地的荒凉景象,既有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也有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诗中“流滞年华促,明良际遇难”揭示了作者内心的无奈,时间快如流星,却又难以把握机遇,形成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最后一句“挥鞭行不得,回首望长安”则是情感的升华,诗人挥鞭试图前行,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回首望向长安,象征着对理想与未来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历史的敬仰与无奈。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悠远,既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对现实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代名臣墓,风前立马看。
诗人骑马于风中,凝视汉代的名臣墓,表明他对历史的敬仰和思考。 -
残碑荒藓合,古木野云寒。
描述墓碑的残破与荒草交织,古树与寒云,展现出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 -
流滞年华促,明良际遇难。
时间飞逝,良好的机遇却难以把握,寓意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
挥鞭行不得,回首望长安。
诗人想向前行,却无法动身,只能回首望向长安,表达了对未来的渴望与对历史的回顾。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残碑荒藓合,古木野云寒”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流滞年华促”将时间比作流动的水,形象地表现出岁月的无情。
- 拟人: “古木野云寒”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名臣墓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过往的回望,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无奈,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感与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臣墓: 象征历史的辉煌与英雄的追忆。
- 残碑荒藓: 代表了失落与无常,时间的无情。
- 古木: 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积累。
- 长安: 代表繁华的理想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冯唐”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名臣?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
诗中“流滞年华促”意指什么? A. 时间流逝很慢
B. 时间流逝得很快
C. 时间停滞不前 -
最后一句“回首望长安”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渴望
C. 对现实的无奈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 同样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情感更加激昂,意象鲜明。
- 《静夜思》: 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达了思乡之情,与《冯唐墓》的历史思考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历史的回望与个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