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

时间: 2025-01-04 09:16:15

把卷松阴镇日眠,浑忘三月落花天。

子规夜半啼明月,细雨清晨润绿田。

涤砚偶寻山曲涧,烹茶每乞寺僧泉。

心如止水原耽静,不问人间扰扰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把卷松阴镇日眠,浑忘三月落花天。
子规夜半啼明月,细雨清晨润绿田。
涤砚偶寻山曲涧,烹茶每乞寺僧泉。
心如止水原耽静,不问人间扰扰缘。

白话文翻译:

整天卷在松树的阴影下睡觉,完全忘记了三月的落花时节。
夜半时分,子规在明月下啼叫,清晨的细雨润泽着青翠的田野。
偶尔到山间的小溪涧边洗砚,煮茶时常向寺庙的僧人索取泉水。
我的心如同止水一般宁静,不去关心人世间的纷扰缘由。

注释:

  • 把卷:卷起,指在松树下舒适地躺卧。
  • 松阴:松树的阴影,象征清幽安静的环境。
  • 子规:一种鸟,啼声凄凉,常被古人用来抒发离愁别绪。
  • 涤砚:洗砚,指洗涤书法用的砚台。
  • :请求、索取。
  • :缘由、原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庆曾,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他的诗风清新脱俗,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纷扰的超脱。

创作背景:

《山居》创作于诗人隐居山林之际,表达了他远离世俗喧嚣,向往宁静生活的心情。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山居》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和谐美好的山居生活。开篇以“把卷松阴镇日眠”开头,描绘了诗人在松树阴下的悠闲状态,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与依恋。接着“子规夜半啼明月”,子规的啼鸣与明月交相辉映,增添了夜晚的寂静与深邃。清晨的细雨滋润着田野,生动描绘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涤砚偶寻山曲涧,烹茶每乞寺僧泉”则展现了诗人生活的简单而恬淡。他洗砚、煮茶,向寺僧索取泉水,表现出一种随性而自然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心如止水原耽静,不问人间扰扰缘”,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追求心灵宁静的愿望,不愿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

整首诗构建了一幅恬静的山居图,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现出对纯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世间纷争的淡漠,从而传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把卷松阴镇日眠:在松树阴影下卷起身子,整天安静地睡觉,体现了宁静的生活状态。
  2. 浑忘三月落花天:完全忘记了三月的落花时节,表现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所畏惧。
  3. 子规夜半啼明月:夜半时分,子规鸟在明亮的月光下啼叫,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意境。
  4. 细雨清晨润绿田:清晨的细雨轻轻滋润着青翠的田野,表现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5. 涤砚偶寻山曲涧:偶尔去山涧洗砚,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
  6. 烹茶每乞寺僧泉:煮茶时常向寺庙的僧人索取泉水,反映出一种简朴的生活。
  7. 心如止水原耽静:心境如止水般宁静,表明诗人内心的平和。
  8. 不问人间扰扰缘:不去理会世间的纷扰,表现了诗人超然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如止水”,将内心的宁静比作止水,形象而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均衡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使用“松阴”、“子规”、“细雨”等自然意象,构建出和谐美好的自然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山居生活为背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阴:象征安静与庇护,代表自然的宁静。
  • 子规:代表离愁和孤独,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细雨:象征生命的滋润与希望,体现自然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子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鸟
    • C. 一种树
    • D. 一种山
  2. 诗人常向谁索取泉水?

    • A. 渔夫
    • B. 旅人
    • C. 寺僧
    • D. 农夫
  3. 诗中表达的心态是?

    • A. 忧虑
    • B. 安静
    • C. 激动
    • D. 愤怒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居生活,但更加强调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 陶渊明《饮酒》:聚焦于隐逸生活的快乐与自我满足,与《山居》在主题上有相通之处,但风格更为洒脱。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俞庆曾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