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校理守琅琊》

时间: 2025-01-19 13:42:10

金门倦鸣玉,千骑出东方。

封略依沧海,枌榆近故乡。

秦碑苔蚀字,鄅稻日翻芒。

国吏遥应识,当年丞相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校理守琅琊
作者:司马光 〔宋代〕

金门倦鸣玉,
千骑出东方。
封略依沧海,
枌榆近故乡。
秦碑苔蚀字,
鄅稻日翻芒。
国吏遥应识,
当年丞相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送别王校理前往琅琊的情景。诗人用金门的鸟鸣和玉石的清脆声来表达不舍,千骑从东方出发,象征着王校理的壮志。封地依偎在沧海边缘,枌榆树离故乡很近。秦碑上的字迹被苔藓侵蚀,鄅地的稻子在阳光下翻滚。希望国中的官吏能够记得他,当年他也是位丞相的门生。

注释:

  • 金门:指金门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离别时的惆怅。
  • 倦鸣:疲倦的鸣叫,形容鸟儿的哀鸣。
  • 封略:指王校理的封地。
  • 沧海:指广阔的海洋。
  • 秦碑:指秦朝的碑刻,象征历史的久远。
  • 鄅稻:鄅地的稻谷,代表丰收的希望。
  • 国吏:指国家的官吏。
  • 丞相郎:指当年与丞相有关系的人,表示身份的高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其编纂的《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朴实无华的文学风格,致力于政治改革。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王校理被任命为琅琊的县令之际,诗人对他的离别感到依依不舍,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送王校理守琅琊》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开篇以“金门倦鸣玉”引入,声响的意象传达了离别的哀伤和不舍,同时也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接着“千骑出东方”描绘了王校理出发时的壮丽场面,展现他即将踏上的新征程和满怀的理想。诗中提到的“封略依沧海”,不仅指王校理的封地,更隐喻着他将面临的远行和即将见识到的广阔世界。

“秦碑苔蚀字”则用历史的沧桑感,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强调了人生的短暂与珍贵。最后一句“国吏遥应识,当年丞相郎”则表达了对王校理未来的期许和对他出众才华的认可,希望他能在新的岗位上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整首诗情感真挚,风格简洁而富有哲理,展现了司马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友人的良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门倦鸣玉:鸟儿在金门山上疲倦地鸣叫,暗示离别的哀伤。
  2. 千骑出东方:形象地描绘出王校理的壮志,象征着他即将开启的新旅程。
  3. 封略依沧海:暗示王校理的封地靠近大海,渗透着对未来的期待。
  4. 枌榆近故乡:提及故乡的亲切感,深化了离别的情绪。
  5. 秦碑苔蚀字:历史的痕迹被时间侵蚀,象征着人生的短暂。
  6. 鄅稻日翻芒:描绘丰收的田野,暗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 国吏遥应识:希望未来的官吏能记得王校理的才华。
  8. 当年丞相郎:强调王校理曾有的显赫身世,寄予厚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金门倦鸣玉”比喻离别的哀愁。
  • 对仗: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用历史的痕迹象征人生的短暂与珍贵。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离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美好的期许,展现了对理想与未来的向往,充满了人情味和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金门:象征离别与怀念。
  2. 千骑:象征理想与抱负。
  3. 沧海:象征广阔的前景。
  4. 秦碑:象征历史与时间的流逝。
  5. 鄅稻:象征丰收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门”象征什么? a) 朋友的离别
    b) 美好的回忆
    c) 远行的期待
    d) 自然的美丽

  2. “秦碑苔蚀字”中“苔”字的意思是? a) 植物
    b) 水
    c) 泥土
    d) 藓类植物

  3. 诗人对王校理的期望体现在哪一句? a) 金门倦鸣玉
    b) 千骑出东方
    c) 国吏遥应识
    d) 当年丞相郎

答案:

  1. a) 朋友的离别
  2. d) 藓类植物
  3. c) 国吏遥应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友人》:同样表达送别的情感,但更关注于友谊的珍贵。
  • 《夜泊牛渚怀古》:通过历史的回顾,反映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两者都渗透着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2.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
  3. 《司马光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