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始平公郡斋偶书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9 15:33:5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始平公郡斋偶书二首 其一
作者:司马光
文武从容两有馀,
公槐将幕往来居。
已安四海如三杰,
欲散千金比二疏。
今日监边亲跪毂,
佗年入殿赐乘车。
武侯暂为苍生起,
长忆隆中卧旧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文武双全的理想,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诗中提到,文与武都有过人的才华,公槐的官府来往频繁,安稳四方的局面如同三位杰出的英才。想把千金散尽,去比拟二疏的清白。今天监边的我,亲自跪在车前,想起将来能入宫受封的期盼。武侯曾为苍生起而奋斗,我常常怀念他在隆中隐居的往昔岁月。
注释
- 文武:指文才与武力,强调才能的全面。
- 公槐:指始平公,可能是对某位公侯的称呼。
- 三杰:历史上指的是三位杰出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常常用来比喻安定的局势。
- 二疏:指的是“二疏”的清白,不同于权贵的奢华。
- 监边:指在边境负责监视的人。
- 武侯:指诸葛亮,他以智谋和为民所思而著称。
- 隆中:指诸葛亮隐居之地,象征深思熟虑的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之一,书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念和历史观。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变革之际。诗中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寄托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诗歌鉴赏
司马光的这首诗将文武双全的理想与历史人物的崇拜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他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了对安定局势的渴望,展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观。
诗的开头“文武从容两有馀”,便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强调文才与武力的并重,显示出理想政治应具备的全面性。而“公槐将幕往来居”,则暗示着理想中的政治环境应该是和谐而安定的,公侯之间的来往象征着良好的政局。接着提到“已安四海如三杰”,将安定的局势与历史上的三位英雄人物相提并论,进一步强调了对历史功臣的尊敬。
诗中“欲散千金比二疏”,表明了作者愿意挥霍财富以求得清白的志向,反映出对名利的淡泊与追求理想的坚持。最后两句提到的“武侯暂为苍生起,长忆隆中卧旧庐”,不仅仅是对诸葛亮的缅怀,也是对那些为国家安定而努力的人们的敬仰。通过对武侯的回忆,表达了对理想政治家的期待与渴望,情感深厚,意境悠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武从容两有馀:文采与武艺都很出众,且表现得从容。
- 公槐将幕往来居:公侯之间频繁往来,形成良好的政治环境。
- 已安四海如三杰:国家已然安定,像历史上的三位杰出人物一样。
- 欲散千金比二疏:愿意花费千万财富去追求清白与理想。
- 今日监边亲跪毂:今天在边境监视,亲自跪迎皇帝的车驾。
- 佗年入殿赐乘车:希望未来能入宫受封,享受荣华。
- 武侯暂为苍生起:诸葛亮曾为百姓而起,表现出为民服务的精神。
- 长忆隆中卧旧庐:常常怀念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日子,体现对智者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文武”与“公槐”形成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安定的局势比作历史英才,增加了诗的深度。
- 排比:通过对人物的描述,突出了历史人物的伟大和理想政治的追求。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和对政治理想的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文武:象征全面的才能与治理理想。
- 公槐:代表权力与政治的中心。
- 三杰:历史英豪的象征,隐喻理想中的统治者。
- 千金:财富的象征,代表清白与理想的追求。
- 武侯:代表智慧与忠诚的典范。
- 隆中:象征隐居与深思熟虑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文武从容”指的是什么? A. 只说文才
B. 只说武力
C. 文才与武力兼备
D. 无关紧要 -
“欲散千金比二疏”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A. 渴望名利
B. 对清白的追求
C. 对财富的珍惜
D. 对权力的渴望 -
“武侯”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孙权
B. 刘备
C. 诸葛亮
D. 曹操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by 李白: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理想的追求。
- 《登高》by 杜甫: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司马光的诗更加强调对历史人物的崇拜和国家安定的愿望,而王维则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更政治,后者更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