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馀晖庵
作者:吴惟信 〔宋代〕
庵在村烟底,除非到者知。
因投今夜宿,记得去年诗。
窗外雨犹滴,佛前灯未吹。
无人同淡话,看杀菊花枝。
白话文翻译:
这座庵堂在村庄的烟雾底下,除了来此的人,外人是难以知道的。今夜我在这里投宿,想起去年在这里写的诗。窗外的雨还在滴落,佛前的灯还没有熄灭。没有人和我闲聊,只能看着窗外被杀死的菊花枝。
注释:
- 庵:指寺庙或隐居的地方。
- 烟底:指村庄的烟雾笼罩之处,形容环境安静宁谧。
- 除非到者知:只有来这里的人才能知道这个地方的存在。
- 投宿:在此借宿。
- 淡话:指闲聊。
- 杀菊花枝:比喻菊花凋零,象征时光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典故解析: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尤其是与重阳节等节日相关。此处提到的“杀菊花枝”可能暗喻生命的短暂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惟信,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较少,但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表达隐逸生活的情趣与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庵堂,反映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对往昔的追忆,结合自然的景象,展现出一种淡然的心境。
诗歌鉴赏:
《宿馀晖庵》通过简单的意象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面对窗外细雨,心中不禁浮现对往昔的回忆。诗的开头“庵在村烟底”,以一种朦胧的景象引入,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诗人强调只有到过的人才能体会这个地方的宁静,体现了隐逸者对世俗的疏离感。
接下来的“因投今夜宿,记得去年诗”,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也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窗外的雨声和佛前的灯光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带有僧道气息的氛围。
最后两句,“无人同淡话,看杀菊花枝”,展现出一种孤独感,诗人无法与人分享内心的感受,只能默默观赏窗外的景象,菊花枝的凋谢则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脆弱,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整首诗在平淡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和生命的思考,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又感伤的意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庵在村烟底”:描绘环境,营造气氛。
- “除非到者知”:强调隐逸的孤独与不为人知。
- “因投今夜宿”:表明诗人此刻的状态。
- “记得去年诗”:引入回忆,表现对过往的缅怀。
- “窗外雨犹滴”:展现外界的静谧与内心的感受。
- “佛前灯未吹”:象征宁静与神圣。
- “无人同淡话”:表现孤独与缺乏交流。
- “看杀菊花枝”:感慨生命的短暂与脆弱。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杀菊花枝”作为生命脆弱的象征。
- 拟人:窗外的雨滴仿佛在诉说时光的无情。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隐逸生活中的宁静与孤独,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深刻思考,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淡然与感伤。
意象分析:
- 庵:象征隐逸的生活,追求宁静。
- 雨:象征思绪与情感的流动。
- 菊花:象征高洁与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环境是: A. 庙宇
B. 村庄
C. 山顶
D. 河边 -
诗中提到的“杀菊花枝”主要象征: A. 春天的生机
B. 生命的短暂
C. 丰收的喜悦
D. 友情的长久 -
诗歌的情感基调是: A. 欢乐
B. 孤独与思考
C. 激昂
D. 忧伤的悔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隐逸生活的情趣。
- 杜甫《月夜忆舍弟》:展现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吴惟信与陶渊明的隐逸情感相似,但吴惟信更注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陶渊明则偏重于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隐逸与自然:古诗词中的哲理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