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友上边
吴惟信 〔宋代〕
壮年游远塞,失意去从军。
剑在犹凝血,家空未策勋。
乡心悬夜月,杀气暗秋云。
近日方知命,兵书欲尽焚。
白话文翻译
在壮年时期我游历遥远的边塞,因失意而投身军旅。
手中的剑仍沾着血,家中空荡未能立下功勋。
乡愁在夜月下悬挂,杀气在秋云中暗藏。
近日才明白自己的命运,兵书也想要焚毁。
注释
字词注释
- 壮年:指中年时期,通常是一个人最有力量和能力的阶段。
- 游远塞:游历边疆,边塞是指国境边缘的地方,常常是军事前线。
- 失意:指失去理想或目标,心情沮丧。
- 剑在犹凝血:形容刚经历过战斗,剑上仍然有血迹。
- 家空未策勋:家中冷清,自己尚未立下功勋,未能回报家乡。
- 乡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悬夜月:月亮高悬于夜空,象征孤独与思乡。
- 杀气暗秋云:意指战场的血腥气息在秋天的云中弥漫。
- 近日方知命:最近才明白自己的命运和处境。
- 兵书欲尽焚:对战争和兵书的厌倦,想要将其焚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提到的“剑在犹凝血”暗示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反映出士兵在战场上经历的痛苦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惟信,字子升,号惟信,宋代诗人,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时事感慨为主。他的诗风格清新,常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对社会的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吴惟信壮年时,正值北宋时期,社会动荡,边疆常有战事。作者因失意而投军,面对战乱和思乡之情,写下此诗表达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诗歌鉴赏
《送友上边》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诗中表现了吴惟信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军旅生活的无奈。在开篇,诗人以“壮年游远塞,失意去从军”揭示了自己被迫离开的原因,透出一种无奈之感。接着,诗人用“剑在犹凝血”描绘了战斗的残酷,血迹的凝固象征着无法抹去的过去和内心的痛苦。
“家空未策勋”则反映出诗人对家庭的思念与愧疚,未能为家乡带来荣耀,心中充满了失落与悲伤。而后两句“乡心悬夜月,杀气暗秋云”更是将思乡之情与战场的杀戮气氛结合,形成鲜明对比,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无助。最后,诗人反思命运,表示对战争的厌倦,“兵书欲尽焚”表达了他对无尽战争的厌倦与反思,显示出一种对生命深刻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壮年游远塞: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表明了他在壮年时期对边塞的游历。
- 失意去从军:表达了被生活所迫而投身军旅的无奈。
- 剑在犹凝血:描绘了战争中的残酷和他作为士兵的身份。
- 家空未策勋: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未能立下功勋的遗憾。
- 乡心悬夜月:通过夜空中的月亮表现思乡之情,月亮常与孤独相连。
- 杀气暗秋云:描绘战争的阴暗面,以及士兵在战场上的紧张与恐惧。
- 近日方知命:反思自己的命运,显示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 兵书欲尽焚: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想要离开这一切。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乡心悬夜月,杀气暗秋云”。
- 比喻:通过“剑在犹凝血”形象地表现战争的残酷。
- 象征:月亮和云彩象征着孤独和战乱的心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战争的反思与思乡之情的抒发,表现了士兵在边疆生活中的孤独、无奈和对家庭的思念,反映出对命运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剑:象征战争与暴力,代表士兵的身份。
- 夜月:象征孤独和思乡,将思念之情具象化。
- 秋云:象征战争的压迫和恐惧,暗示着阴暗的情绪。
- 血:象征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失意去从军”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豪
- B. 无奈
- C. 欢喜
-
“乡心悬夜月”中的“乡心”指的是什么?
- A. 对朋友的思念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战友的思念
-
诗人想要焚毁兵书,说明他对战争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厌倦
- C. 兴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通过夜晚的景象引发对过往的思考。
诗词对比
《送友上边》 vs. 《出塞》 王昌龄
- 主题:都涉及战争与思乡之情,但《送友上边》更侧重个人的思考与感受,而《出塞》则表现了战士的豪情壮志。
- 情感基调:吴惟信的诗更为沉重,反映内心的挣扎;王昌龄的诗则带有豪迈激昂的气息。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