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合沙徐君寅》

时间: 2025-01-19 21:23:22

归鹤悠悠度海迟,间来野寺看僧棋,乡心荔子薰风国。

客路槐花细雨时。

天地一身愁自语,江湖诸老澹相知。

乌丝醉后淋漓墨。

片月娟娟照砚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鹤悠悠度海迟,间来野寺看僧棋。
乡心荔子薰风国,客路槐花细雨时。
天地一身愁自语,江湖诸老澹相知。
乌丝醉后淋漓墨,片月娟娟照砚池。

白话文翻译:

归来的仙鹤悠然地飞过大海,时而经过乡间的小寺庙,观看僧人下棋。
思乡之情如荔枝的香气弥漫在故乡的土地上,旅途中槐花在细雨中随风飘落。
天地间的愁苦自言自语,江湖上的老友淡然相知。
在醉酒之后,我的墨水淋漓洒落,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我的砚池。

注释:

  • 归鹤:指的是飞回来的仙鹤,象征着归乡与思念。
  • 悠悠:形容悠然自得、心情舒畅的样子。
  • 野寺:指乡间的小寺庙,表示一种宁静与恬淡。
  • 荔子:荔枝,象征着故乡的记忆与美好。
  • 槐花:指槐树的花,常用来表现乡村的气息。
  • 天地一身:形容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 江湖诸老:指江湖上的老朋友,暗含一种淡泊名利的态度。
  • 乌丝:黑色的墨水,表示书写与艺术的追求。
  • 片月娟娟:形容月亮的柔和光辉,照亮了文人的创作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景熙,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与人情。

创作背景:此诗应是在某个旅途或归乡时所作,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酬合沙徐君寅》是一首饱含情感与哲思的诗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象与人文气息,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开篇的“归鹤悠悠度海迟”,以悠然自得的仙鹤引出旅途的意境,给人一种清新自在的感觉。接下来的“间来野寺看僧棋”,则通过静谧的寺庙与僧人的棋局,传达了诗人对安静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乡心荔子薰风国”,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荔枝的香气仿佛把他带回了故乡的怀抱。而“客路槐花细雨时”,则刻画了他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惆怅,槐花与细雨交织成了一幅柔和的画面,既有乡愁的甜美,也有离别的苦涩。

下半部分的“天地一身愁自语,江湖诸老澹相知”则展示了人与自然的感应与交流,诗人将自己的愁苦与天地相连,把与老友的相知描绘得淡然而真挚,显示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最后两句“乌丝醉后淋漓墨,片月娟娟照砚池”,又回归到书写的主题,醉酒之后的创作更显得激情四溢,月光的照耀为这份创作增添了一层宁静的美感。

这首诗通过自然意象与人情的交织,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悟,也体现了诗人超然的生活态度与对艺术的追求,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归鹤悠悠度海迟:描绘归来的仙鹤,寓意归乡,悠然自得。
  2. 间来野寺看僧棋:在乡间寺庙观看僧人下棋,展示一种宁静的生活。
  3. 乡心荔子薰风国:思乡之情如荔枝的香气,浓烈而美好。
  4. 客路槐花细雨时:旅途中槐花飘落,增添了离愁的氛围。
  5. 天地一身愁自语:人与自然的感应,表达内心的愁苦。
  6. 江湖诸老澹相知:与老友的淡然相识,体现超然的生活态度。
  7. 乌丝醉后淋漓墨:醉酒后的创作热情,表现对艺术的追求。
  8. 片月娟娟照砚池:月光照耀下的砚池,象征创作的灵感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乡之情比作荔枝的香气,形象生动。
  • 拟人:天地与人的感情交流,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美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追求,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超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归鹤:象征归乡与思念。
  • 野寺:宁静与恬淡的生活空间。
  • 荔子:故乡的美好回忆。
  • 槐花:乡愁与离别的象征。
  • 江湖:人际关系的交往与淡泊。
  • 乌丝:书写与艺术追求的象征。
  • 片月:宁静与灵感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归鹤”象征什么? A. 归乡
    B. 离别
    C. 旅行
    答案:A

  2. “乡心荔子薰风国”中“荔子”代表什么? A. 乡愁
    B. 喜悦
    C. 忧伤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天与地”的关系是什么? A. 对立
    B. 融合
    C. 无关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对比林景熙的《酬合沙徐君寅》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林景熙更多地通过自然意象和淡泊的态度来反映,而杜甫则通过对亲人的深切怀念,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情感张力。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赏析》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