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院德云堂》

时间: 2025-01-01 10:51:00

小舟乘风飞鸟过,万顷云涛纵掀簸。

此行要是快平生,无数青山笑迎我。

山根隐约见人家,槿篱茅屋埋烟霞。

宛似秦人种桃处,川原远近纷香葩。

杖藜径踏华山去,试问莲开今何许。

路迷绝壑荫松筠,身到半山听鱼鼓。

道人为我开云堂,是中境界浑清凉。

幽磬时和野鸟语,飞泉暗泻岩花香。

文书照眼本吾事,雁鹜著行败人意。

造物似怜厌世嚣,挈置湖山烦一洗。

何人夜呼隐去来,向来得丧真山崖。

金庭玉柱永不改,人间劫火空飞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音院德云堂 胡松年 〔宋代〕

小舟乘风飞鸟过,万顷云涛纵掀簸。 此行要是快平生,无数青山笑迎我。 山根隐约见人家,槿篱茅屋埋烟霞。 宛似秦人种桃处,川原远近纷香葩。 杖藜径踏华山去,试问莲开今何许。 路迷绝壑荫松筠,身到半山听鱼鼓。 道人为我开云堂,是中境界浑清凉。 幽磬时和野鸟语,飞泉暗泻岩花香。 文书照眼本吾事,雁鹜著行败人意。 造物似怜厌世嚣,挈置湖山烦一洗。 何人夜呼隐去来,向来得丧真山崖。 金庭玉柱永不改,人间劫火空飞灰。

白话文翻译

小船乘风而行,飞鸟掠过,万顷云海波涛汹涌。 这次旅行真是我一生中的快事,无数青山似乎在笑着迎接我。 山脚下隐约可见人家,槿树篱笆和茅屋被烟霞所掩。 宛如秦人种桃的地方,平原和山川处处散发着香气。 拄着藜杖径直走向华山,试问莲花现在何处开放。 路途迷失在深谷中,松竹掩映,到达半山腰时听到鱼鼓声。 道人为我打开云堂,那里的境界非常清凉。 幽静的磬声与野鸟的鸣叫相和,飞泉悄然流淌,岩花散发着香气。 文书映入眼帘本是常事,但雁鹜的行列却败坏了人的心情。 造物主似乎怜悯我厌倦了世间的喧嚣,将我安置在湖山之中,让我得以洗涤心灵。 谁在夜晚呼唤我隐退,向来得失真的如山崖般分明。 金庭玉柱永远不变,人间劫火不过是空中的飞灰。

注释

  • 槿篱茅屋:用槿树枝条编成的篱笆和茅草搭建的房屋,常用来形容简朴的田园生活。
  • 鱼鼓:佛教中的一种法器,用于诵经时敲击。
  • 金庭玉柱:比喻坚固不朽的事物或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松年,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舟游览山水间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乘舟游览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小舟乘风飞鸟过”和“万顷云涛纵掀簸”等意象,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诗中的“无数青山笑迎我”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青山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亲近。后文通过对山中人家的描绘,以及对道人云堂的描述,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舟乘风飞鸟过:描绘了诗人乘舟游览的场景,小舟乘风而行,飞鸟掠过,展现了自然的壮阔。
  2. 万顷云涛纵掀簸:通过“万顷云涛”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的壮阔和动态美。
  3. 此行要是快平生:表达了这次旅行给诗人带来的极大快乐,是他一生中的快事。
  4. 无数青山笑迎我: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青山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亲近。
  5. 山根隐约见人家:描绘了山脚下隐约可见的人家,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简朴。
  6. 槿篱茅屋埋烟霞:通过“槿篱茅屋”和“烟霞”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美丽。
  7. 宛似秦人种桃处:以秦人种桃的典故,比喻山中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8. 川原远近纷香葩:描绘了平原和山川处处散发着香气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9. 杖藜径踏华山去:表达了诗人拄着藜杖径直走向华山的决心和行动。
  10. 试问莲开今何许:通过询问莲花的开放地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探索。
  11. 路迷绝壑荫松筠:描绘了路途迷失在深谷中,松竹掩映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幽静和神秘。
  12. 身到半山听鱼鼓:通过听到鱼鼓声,表达了诗人到达半山腰时的宁静和喜悦。
  13. 道人为我开云堂:描绘了道人为诗人打开云堂的场景,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清凉。
  14. 是中境界浑清凉:通过“浑清凉”的描述,表达了云堂的清凉和宁静。
  15. 幽磬时和野鸟语:通过幽静的磬声和野鸟的鸣叫相和,表达了自然的和谐和宁静。
  16. 飞泉暗泻岩花香:通过飞泉悄然流淌和岩花散发香气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17. 文书照眼本吾事:表达了文书映入眼帘本是常事,但雁鹜的行列却败坏了人的心情。
  18. 雁鹜著行败人意:通过雁鹜的行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19. 造物似怜厌世嚣:表达了造物主似乎怜悯诗人厌倦了世间的喧嚣。
  20. 挈置湖山烦一洗:通过将诗人安置在湖山之中,表达了诗人得以洗涤心灵,远离世俗的喧嚣。
  21. 何人夜呼隐去来:通过夜晚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2. 向来得丧真山崖:通过得失如山崖般分明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坚定和执着。
  23. 金庭玉柱永不改:通过金庭玉柱的比喻,表达了坚固不朽的事物或地方。
  24. 人间劫火空飞灰:通过人间劫火的比喻,表达了世俗的短暂和虚无。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无数青山笑迎我”,赋予青山以人的情感。
  • 比喻:如“宛似秦人种桃处”,以秦人种桃的典故比喻山中的美景。
  • 对仗:如“小舟乘风飞鸟过,万顷云涛纵掀簸”,通过对仗强化了诗句的节奏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厌倦。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观和宁静的田园生活,诗人传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世俗的厌倦和逃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舟乘风:展现了自然的壮阔和动态美。
  • 万顷云涛:强化了自然的壮阔和动态美。
  • 无数青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亲近。
  • 槿篱茅屋: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简朴。
  • 烟霞:强化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美丽。
  • 秦人种桃:以典故比喻山中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川原远近: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 杖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探索。
  • 鱼鼓:表达了诗人到达半山腰时的宁静和喜悦。
  • 云堂: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清凉。
  • 幽磬:表达了自然的和谐和宁静。
  • 飞泉:强化了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 岩花:强化了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 金庭玉柱:表达了坚固不朽的事物或地方。
  • 人间劫火:表达了世俗的短暂和虚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无数青山笑迎我”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2. 诗中“宛似秦人种桃处”中的“秦人种桃”是指什么典故? A. 桃花源记 B. 孟浩然诗句 C. 杜甫诗句 D. 李白诗句

  3. 诗中“金庭玉柱永不改”中的“金庭玉柱”比喻什么? A. 坚固不朽的事物或地方 B. 世俗的短暂和虚无 C. 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D. 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简朴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陶渊明《归园田居》: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简朴。

诗词对比

  • 胡松年《观音院德云堂》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胡松年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加注重对隐逸生活的内心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胡松年的其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词的详细鉴赏和解析。

相关诗句

小舟乘风飞鸟过,万顷云涛纵掀簸。下一句是什么

此行要是快平生,无数青山笑迎我。上一句是什么

此行要是快平生,无数青山笑迎我。下一句是什么

山根隐约见人家,槿篱茅屋埋烟霞。上一句是什么

山根隐约见人家,槿篱茅屋埋烟霞。下一句是什么

宛似秦人种桃处,川原远近纷香葩。上一句是什么

宛似秦人种桃处,川原远近纷香葩。下一句是什么

杖藜径踏华山去,试问莲开今何许。上一句是什么

杖藜径踏华山去,试问莲开今何许。下一句是什么

路迷绝壑荫松筠,身到半山听鱼鼓。上一句是什么

路迷绝壑荫松筠,身到半山听鱼鼓。下一句是什么

道人为我开云堂,是中境界浑清凉。上一句是什么

道人为我开云堂,是中境界浑清凉。下一句是什么

幽磬时和野鸟语,飞泉暗泻岩花香。上一句是什么

幽磬时和野鸟语,飞泉暗泻岩花香。下一句是什么

文书照眼本吾事,雁鹜著行败人意。上一句是什么

文书照眼本吾事,雁鹜著行败人意。下一句是什么

造物似怜厌世嚣,挈置湖山烦一洗。上一句是什么

小舟乘风飞鸟过,下一句是什么

万顷云涛纵掀簸。上一句是什么

万顷云涛纵掀簸。下一句是什么

此行要是快平生,上一句是什么

此行要是快平生,下一句是什么

无数青山笑迎我。上一句是什么

无数青山笑迎我。下一句是什么

山根隐约见人家,上一句是什么

山根隐约见人家,下一句是什么

槿篱茅屋埋烟霞。上一句是什么

槿篱茅屋埋烟霞。下一句是什么

宛似秦人种桃处,上一句是什么

宛似秦人种桃处,下一句是什么

川原远近纷香葩。上一句是什么

川原远近纷香葩。下一句是什么

杖藜径踏华山去,上一句是什么

杖藜径踏华山去,下一句是什么

试问莲开今何许。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