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襄勤伯鄂公》
时间: 2025-01-14 12:12: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听筑长围几万重,将军匹马独临戎。
天山扫雪兵犹战,青海啼乌帐已空。
拜表泪流秋草上,弯弓弦断夕阳中。
男儿欲报君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
白话文翻译:
在万重的长围上,听见战鼓声,
将军骑着马独自前往战场。
天山的雪已经扫去,士兵们还在战斗,
青海的乌鸦在寂静的帐篷上哀鸣。
敬拜的表文上泪水流淌,浸湿了秋草,
弯弓的弦在夕阳下断裂。
男子汉想要报答君主的恩情,
死在沙场才算是最好的归宿。
注释:
- 听筑:指听到筑起的长围,形容战争的紧迫感。
- 几万重:形容长围的层数多,暗示战事严峻。
- 将军匹马:指将军单独骑马出征,显得孤独又勇敢。
- 天山扫雪:天山的雪被扫去,暗示战斗的残酷。
- 青海啼乌:青海的乌鸦悲鸣,象征着战后凋零的景象。
- 拜表泪流:拜表是向君主上奏表文,流泪表示悲痛与愧疚。
- 弯弓弦断:弯曲的弓弦断裂,象征着斗争的无奈和结束。
- 男儿欲报君恩重:男子汉志在报效君主的恩德,表现忠诚与责任感。
- 死到沙场是善终:战死沙场被认为是光荣的结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洊斋,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以清新自然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见解著称,倡导个性化的诗歌创作。
-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战争频繁和士兵忠诚的情感。袁枚在此通过描绘战场景象,表达对将士的敬佩和对逝去英雄的哀悼。
诗歌鉴赏:
《哭襄勤伯鄂公》是一首充满悲壮情感的诗作,袁枚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战士的敬仰和对战斗殇的哀悼。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宏大的战争场景,"听筑长围几万重",这不仅形象地展现出战斗的激烈,也暗示了战争带来的沉重与悲壮感。接着,通过描绘将军独骑于战场,表现出一种孤勇的精神,既显示了将军的英勇无畏,也突显了战争的孤独与无情。
“天山扫雪兵犹战,青海啼乌帐已空”,这一句中,天山的雪与青海的乌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象征着战斗的延续,后者则暗示着战后凋零的景象,反映了战争对自然和生命的侵袭。袁枚在诗中通过对比与象征,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
最后,诗的结尾“男儿欲报君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表达了士兵对君主的忠心与牺牲精神,强调了在忠诚与责任面前,战死沙场反而是一种光荣的选择。这一情感的升华,使得整首诗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也有对忠诚与牺牲的崇高敬意。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听筑长围几万重”引入战争的氛围,表现出战事的紧迫感。
- 第二联展现将军的孤独和勇气,突显了战斗的艰辛。
- 第三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战斗后的凄凉。
- 最后两句则回归主题,强调忠诚与牺牲的价值。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如“弯弓弦断”与“拜表泪流”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诗中运用了意象的对比,表现了战斗的残酷与士人的壮烈。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歌反映了对战士英勇精神的崇敬,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士人报国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长围:象征战争的围困与压力。
- 雪:象征战斗的残酷和自然环境的改变。
- 乌鸦:象征死亡与悲哀。
- 秋草:象征生命的凋零与哀伤。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袁枚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男儿欲报君恩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君主的怨恨
- B. 对君主的忠诚
- C. 对战争的逃避
- D. 对和平的向往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是?
- A. 春天的花
- B. 夏天的绿
- C. 秋天的草与乌鸦
- D. 冬天的雪
- 这首诗的作者是?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诗词对比:
- 袁枚与王昌龄的《出塞》都描绘了战争与将士的情感,但王昌龄的作品更加强调战士的豪情与壮志,而袁枚则更侧重于对逝者的哀悼与忠诚的反思。这种情感的差异体现了两位诗人在风格和主题上的不同取向。
参考资料:
- 《清代文学史》
- 《袁枚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