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作者: 袁枚 〔清代〕
秋夜论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秋夜,我与朋友谈论着秋天的风景,耳边先传来了水面上吹笛的声音。半空中洒下凉爽的月光,悠扬的笛声让人感到心中温暖,正如酒的芬芳。笛声似乎要把碧蓝的云彩震荡得更近,香气则从深沉的红藕中飘来。我们在清露下相遇,月光下的影子湿润了我的衣襟。
注释:
- 秋士:指对秋天有深刻理解或感受的人。
- 水上音:指从水面上传来的笛声。
- 流影:指在月光下或水面上流动的影子。
- 湿衣襟:衣襟被露水打湿,象征着清凉的秋夜。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月下”和“笛声”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宁静与高雅的情趣。袁枚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夜的独特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子浮,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与人情世态,作品多以小诗、乐府为主,代表作有《随园诗话》等。
创作背景: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是袁枚在秋夜偶然经过朋友的园子时所作,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主人在月光下悠然自得的情景,表现了对自然与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秋夜的场景,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在月下相聚的情景。开篇的“秋夜论秋士”引入了主题,表达了对秋天的思考与感受。接着,诗人通过“先闻水上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笛声在水面回荡,令人陶醉。诗中“半天凉月色”不仅描绘了月光的清冷,也映衬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响遏碧云近”一句,展现了笛声的悠扬,仿佛要将云彩震荡得更近,体现了音乐的力量与自然的和谐。而“香传红藕深”则是对秋天美食的描写,暗示着酒的芬芳,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温暖与和谐。
最后两句“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将诗人和友人的相聚与自然景色结合在一起,清露的润泽与月光的照耀,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整个诗歌不仅展现了宁静的秋夜,更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夜论秋士:在秋天的夜晚,我们讨论与秋天有关的事物,表现出对秋的思考。
- 先闻水上音:首先听到水面上传来的笛声,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半天凉月色:半空中洒下的凉爽月光,给人以清新的感受。
- 一笛酒人心:悠扬的笛声让人感到心中温暖,仿佛酒的香气萦绕。
- 响遏碧云近:笛声回荡,似乎要把碧蓝的云彩震荡得更近,表现音乐的力量。
- 香传红藕深:酒的香气从深沉的红藕中飘来,增添了诗意的美感。
- 相逢清露下:在清晨的露水下与朋友相遇,象征着友谊的温馨。
- 流影湿衣襟:月光下的影子湿润了衣襟,体现了自然的亲密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笛声比作温暖的酒,表现其温馨的情感。
- 对仗:如“清露下”与“湿衣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笛声“响遏”,使无形的声音赋予了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宁静的秋夜,人与自然的和谐,友谊的珍贵。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 秋夜:象征着成熟与沉静,呼应诗人内心的感受。
- 笛声:代表音乐的美好与心灵的共鸣。
- 月色:象征宁静与和谐,映衬出诗人的情感。
- 清露:象征清新与纯洁,增添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水上音”指的是什么? A. 风声
B. 笛声
C. 雨声 -
“半天凉月色”中的“凉”指的是什么? A. 温暖
B. 清凉
C. 炎热 -
诗中提到的“红藕”象征什么? A. 酒的香气
B. 秋天的美景
C. 友情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袁枚 vs. 李白: 袁枚的诗更加注重细腻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的描写,而李白则常常表现出豪放不羁的个性与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随园诗话》 - 袁枚
- 《清代诗人研究》 - 现代学者研究袁枚及其作品的专著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介绍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