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北城晚》
时间: 2025-01-04 07:41: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北城晚
作者: 陆震 〔清代〕
十月荒乡,海气增寒,晚眺层楼。
正西风飒飒,千林木落,斜阳澹澹,万井烟浮。
侧帽微吟,凭阑北望,顿起边关万里愁。
长城下,怅笳声动地,兵气横秋。
中朝羽檄如流。早刻日移师出帝州。
看前军夜渡,长河滚滚,燕山暮宿,铁骑赳赳。
我拟从戎,伊吾之北,博个人间万户侯。
缘何事,却名争蜗角,利觅蝇头。
白话文翻译:
在十月的荒凉乡村,海风带来了寒意,我在高楼上眺望远方。西风呼啸,万树黄叶飘落,斜阳淡淡,烟雾弥漫在千家万户。侧着帽子轻吟,倚在栏杆上向北眺望,心中不禁涌起边关的万千愁绪。在长城脚下,听到笳声震动大地,战斗的气息笼罩着秋天。朝廷的文书如流水般频繁。我早就决定调动军队出征帝州。看前方的军队在夜间渡过长河,滔滔不绝;燕山的黄昏,铁骑昂首挺胸。我本想投身军旅,去博取个人的荣华富贵。可是为什么,却要为了名利争得像蜗牛一样微不足道,追寻蝇头小利呢?
注释:
- 荒乡:指荒凉的乡村,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描绘。
- 飒飒:形容风声呼啸的样子。
- 斜阳澹澹:斜晖下的阳光,颜色淡淡。
- 怅笳:怅惘的笳声,笳是一种古代乐器,常用于军中。
- 出帝州:指调兵出征,帝州可能指的是京城或重要的军事重地。
- 从戎:投身军旅。
- 伊吾:指伊犁地区,古代用来指代边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震,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多表现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他的诗风豪放,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中期,正值国家动荡、边境经常发生冲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北城的秋景,表露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个人前途的思考。
诗歌鉴赏:
《沁园春·北城晚》是一首抒怀的诗作,诗人在十月的寒秋中,站在高楼上眺望北方,感受到满眼的萧瑟与忧愁。诗的开篇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苍凉、孤寂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对时局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随着诗人向北方的凝视,心中涌起的“万里愁”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更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中提到的“长城下,怅笳声动地,兵气横秋”,更是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诗人对战争的深切关注。面对外敌的威胁,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愈发明显。他想要投身军旅,追求荣华,但又不禁自问,是否值得为名利争逐微不足道的东西。
整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历史、战争的隐喻,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诗中对边疆的愁苦、对和平的渴望,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心声,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月荒乡,海气增寒,晚眺层楼。”——描绘秋天的荒凉乡村,海风带来寒意,诗人站在高楼上远眺。
- “正西风飒飒,千林木落,斜阳澹澹,万井烟浮。”——西风呼啸,万树黄叶飘落,夕阳微弱,烟雾缭绕在村庄上。
- “侧帽微吟,凭阑北望,顿起边关万里愁。”——侧着帽子吟唱,倚着栏杆向北眺望,心中涌起万里愁绪。
- “长城下,怅笳声动地,兵气横秋。”——在长城脚下,笳声震动大地,战争的气息弥漫在秋天。
- “中朝羽檄如流。”——朝廷的文书如流水般传递频繁。
- “早刻日移师出帝州。”——早已决定调动军队出征帝州。
- “看前军夜渡,长河滚滚,燕山暮宿,铁骑赳赳。”——看前方军队在夜间渡河,滔滔不绝;燕山的黄昏,铁骑昂首挺胸。
- “我拟从戎,伊吾之北,博个人间万户侯。”——我本想投身军旅,去博取个人的荣华富贵。
- “缘何事,却名争蜗角,利觅蝇头。”——可是为什么,却要为了名利争得像蜗牛一样微不足道,追寻蝇头小利呢?
修辞手法:
- 使用了比喻,如“兵气横秋”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气氛。
- 拟人手法:“斜阳澹澹”让自然景象似乎有了情感。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个人前途的思索,揭示了在动荡时代中,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天:象征着萧瑟与孤独,暗示着生命的无常。
- 长城:象征着国家的防线和抵抗外敌的决心。
- 铁骑:代表着军队的力量与威风,暗示战争的不可避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长城”象征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国家防线
- C. 个人情感
- D. 农田
-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 A. 热衷追求
- B. 漠不关心
- C. 反思与批判
- D. 盲目追逐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陆震的《沁园春·北城晚》与杜甫的《春望》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动荡的时代中表达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两首诗都通过景象描绘和情感抒发,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