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送友入山采茶》
时间: 2025-01-04 08:11: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送友入山采茶
作者:陈维崧 〔清代〕
十里溪山,竹粉缨峦,兰风藻川。
有蒙茸萝葛,蔽亏曦月,坦迤涧壑,向背林泉。
夕渡遄归,晨渔缓出,谷唱潭吟韵邈绵。
居此者,是秦时毛女,汉代琴仙。
人家四月开园,送君去刚逢谷雨天。
恰晴村绿崦,数间僧灶,清江翠箬,一带商船。
拍处盈盈,焙馀冉冉,归卧回廊瘦石边。
松涛沸,正龙团乍碾,蟹眼初煎。
白话文翻译
在这十里溪山之间,竹林中缠绕着粉色的山峦,兰香飘散在水边。
有云雾缭绕的山野,遮挡了晨曦的光辉,平坦的山涧与林泉相互依偎。
黄昏时分渡船归来,清晨渔夫缓缓出海,山谷里唱着歌,潭水里吟着曲,声韵绵长。
居住在这里的人,是秦朝的毛女,汉代的琴仙。
人家在四月开园,刚好送君出发在谷雨的日子。
恰好是晴朗的村庄,绿树成荫,几间僧人的灶房,清澈的江水与翠绿的箬竹,商船在岸边排成一线。
在拍打声中盈盈而舞,焙茶的香气袅袅升起,归来时在回廊的瘦石边休憩。
松涛阵阵,正如龙团初次碾压,蟹眼刚刚煎熟。
注释
- 蔽亏:遮蔽、遮挡;亏,暗处。
- 坦迤:平坦延展,形容山涧地形。
- 毛女:传说中的秦朝的女儿,擅长采茶。
- 琴仙:指汉代的音乐家,象征才子佳人。
-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适合茶叶生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6-1685),清代词人,字启明,号澄风,晚号白云山人,江苏常熟人。他以词风清新、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之美。
创作背景
《沁园春 送友入山采茶》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经济逐渐复苏之时,茶文化兴盛,诗人以山水之美和茶文化为主题,表达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送友人采茶的场景,展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茶文化氛围。诗的开头,作者以“十里溪山,竹粉缨峦”引入,生动描绘出周围的美丽景色,仿佛让人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接着,通过描绘晨渔、谷唱、潭吟等情景,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乡村气息,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重点在于“居此者,是秦时毛女,汉代琴仙”,通过历史典故展现出茶文化的深厚底蕴,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同时,借助四月的谷雨,象征着万物复苏,茶园开园的喜庆场面,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最后的“松涛沸,正龙团乍碾,蟹眼初煎”,更是将茶的采摘、焙制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既描绘了劳动的美好,也象征着友人即将踏上旅程的激动心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以及对友谊的珍视,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描绘溪山的景色,奠定了自然环境的基调。
- 第二联描述了周围环境的宁静,衬托出友人的旅程。
- 第三联通过历史人物的引入,增添了诗的文化深度。
- 第四联通过“谷雨”与“开园”描绘出季节的变化与生活的生动。
- 第五联则结合茶的采制过程,体现了劳动的美与友谊的珍贵。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松涛沸”)、拟人(“谷唱潭吟”)、对仗(“晨渔缓出,夕渡遄归”)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友人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茶文化的赞美,展现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优美。
- 兰风:代表着清香与雅致。
- 毛女、琴仙:传承与文化的象征。
- 谷雨: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毛女”象征什么?
A. 劳动者
B. 古代音乐家
C. 采茶女
D. 诗人 -
“夕渡遄归,晨渔缓出”中的“缓”字表现了什么?
A. 快速
B. 悠闲
C. 忙碌
D. 决绝 -
诗中“松涛沸”是指什么?
A. 海浪
B. 风声
C. 松树摇曳的声音
D. 人声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 王维
- 《山中杂诗》 - 李白
- 《采茶曲》 -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陈维崧的《沁园春 送友入山采茶》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展现了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的结合,但前者更侧重于茶文化的表现,后者则强调秋天的宁静与淡泊。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茶文化的历史与发展》